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0-05-06    作者:郑晋鸣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5-06
  字体:(     ) 关闭窗口

  184天的上海世博之旅开启了,随之开启的,还有一场人与城市的精彩对话,一场关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寻之旅。

  上海世博会首次旗帜鲜明地将“城市”作为主题,被公认为一个创举,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这不仅仅是世博对世界的启示,更是世博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打开的一扇窗——在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城市化进程迅猛的中国,探寻一条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城市化道路,意义非凡。

问计城市未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因其速度迅猛和规模宏大,将对人类进程产生影响。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8%,而201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4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包括23座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目前欧洲只有35座类似规模的城市。

  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一方面,城市是文明的花朵,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膨胀、交通堵塞、污染严重、人情冷漠等“城市病”的逐步蔓延,人们愈发感觉到,城市的“水泥丛林”使自己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已经在无形中成为束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牢笼”。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城市未来进行探索。

  184天、189个国家、57个国际组织、7000万人次,将在上海完成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思想风暴”。漫步世博园,如何为当下的城市解困,怎样描绘未来城市图景,是每个场馆都试图回答的问题。在卢森堡馆,森林与城堡有机结合,植被与流水浑然天成,不由让人惊叹:原来我们眼中的钢筋水泥也可以与大自然如此贴近!意大利馆用庭院、小径等传统经典的城市符号传递着“人之城”的理念;非洲联合馆“从农村看城市”的视角同样独到——城市将从农村社会的传统经验中获得教益……总之,一个场馆就是一座微型的城市,一个场馆就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理念。

创新引领实践

  城市化发展,不仅要理念先行,还要有实践指引。本次世博会首创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中国未来城市化可供借鉴的模板。

  在占地约15公顷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每栋小楼、每条街道、每个细节都是展品,灯光、自行车道、遮阳系统、花园……处处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的生活形态,旨在向参观者展示全球若干城市在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领域的最佳实践案例。在这里,从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到不莱梅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再到上海的“沪上·生态家”和成都的“活水公园”,汇聚的都是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想象,更是可以复制的城市模式、可以延续的城市梦想。

  西班牙人移植来的“空气树”,是一座十边形的钢结构建筑,顶部安装太阳能板,可实现能源自给;建筑内部自动开启的百叶窗和直径7米的引风机,营造出一个气候控制空间,无需空调即可使“树”内外温差达到近8摄氏度。“这项技术应用于未来的城市,将为城市居民带来一块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工作人员兴奋地说。

  成都活水公园同样给人们带来莫大的惊喜——在美丽的公园里,污水流过竟变成了清澈的活水。据介绍,现实中的成都活水公园已经开始对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水和污水进行有效收集,通过生物自净功能进行水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而此次向人们展示被污染的水体在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过程,旨在启迪人们珍惜水资源。

  此外,被竹皮包裹的马德里“竹屋”、青枝覆盖的法国水幕太阳能建筑、积木叠加般的德国汉堡馆,到处散发着生态环保气息,让人遐思良久。工作人员说:“这里展示的每一个案例都经过实践验证,给未来我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1. 中国上海经四轮角逐以54票赢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2.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侧记
    4.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6.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7.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
    8.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9.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10. 世博外交站在人类共同屋顶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