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博外交站在人类共同屋顶上
发布时间: 2010-05-04    作者:邱震海    来源:《环球时报》 2010-05-04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5月1日文章,原题:世博外交:站在人类共同屋顶上:上海世博会开幕
  全球近两百个国家参加,同时一些国家的元首也亲自前来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继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之后,上海世博会成为崛起期的中国再次展现风采的机会。有海外舆论认为中国有矫枉过正之处。但笔者倒是认为,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都可以知道,百年奥运和百年世博背后,其实是中国的百年振兴之梦,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而言无可厚非。
  重要的倒是,既然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一样,是中国崛起进程的产物,那么无论是两年前的奥运外交还是现在的世博外交,就不但应站在中华民族自身的高度,同时也应站在人类共同的高度;不但应成为崛起期的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平台,而且也应成为崛起期的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梳理共同情绪的契机。
  这不但是一个公共外交的课题,同时更是一个东西方思想对话的课题。表面上看,这个话题似乎距离上海世博的筹办和组织工作很远,但中国崛起所遇到的来自国际社会的各种反应,与其说只是一个技术或政策问题,还不如说更多是一个心理秩序调适的问题;而解决心理秩序调适的问题,与其说可以靠外交政策,还不如说更多地需要东西方民间情绪梳理和思想对话。
  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世博外交增加一点思想的元素,恐怕并非多余的努力,而恰恰应成为世博外交的题中之义。

   西方的茫然与人类的挑战
  从过去几百年的世界历史来看,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崛起,同时东方衰败,东西方秩序(其中包括经济、文化和心理秩序)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换位。西方世界在过去几百年里经历了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既包括物质现代化,也包括精神现代化。无论是西方的物质现代化还是精神现代化,都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宝库带来了丰富的宝藏,使包括中国和东方世界其他国家在内的全人类而为之受益。
  在这过程中,西方现代化在完善人类的同时,也完善了西方世界自身,具体说来就是:西方现代化早期产生的殖民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与西方现代化中期产生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构成了西方现代化过程的一体两面;但由于西方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始的思想成熟进程,到了20世纪后半叶,殖民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逐渐退居二位,而自由、民主和人权则成为西方精神世界的主流。
  但在21世纪初的今天,当遇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冲击力,西方从政界、舆论到民间开始产生一定的焦虑和茫然情绪,自由、民主的理念与西方中心主义在西方集体精神世界的深处展开博弈和斗争。但这不是西方单方面经历的挑战,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精神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亚洲现代化:全新的使命
  亚洲在150年前以日本为起点,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现代化是继日本之后,给人类心理秩序带来的第二次但也是更大的冲击。过去百余年,亚洲现代化一直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其中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学习和探索,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探索。亚洲现代化如何不但给亚洲国家,而且也给包括西方在内的全人类做出贡献(一如西方现代化当年曾使全球受益)?这是亚洲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这方面,中国应当而且也能够与西方国家一起,共同梳理这一人类共同挑战给双方带来的心理冲击。中国和西方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思辨传统,因此具备展开深刻思想对话的基础;相信以我们双方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一梳理一定能为人类带来共同、深刻的思想启示。

   梳理共同逻辑,提供共同指引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和西方由于现代化的起步不同,因此双方目前实际上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和认知阶段。再加上双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因此双方的部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以及对各自核心利益的理解都截然不同。但这不应成为双方对话的障碍,而恰恰应成为双方对话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是站在过去几百年包括西方现代化在内的人类共同宝库肩膀上的新的发展。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人性的弱点;面对中国高速发展这一重大事件,中国和西方均会产生某些思想上的盲点和茫然。中国愿与西方世界的人们一道,站在人类共同的思想屋顶上,共同梳理双方的情绪,探索双方未来共同的思想轨迹和行为规范,并为人类在本世纪超越过去数百年大国崛起和大国权力博弈的逻辑提供思想指引。
  上海世博会历时六个月,其表层一定是耗时费心的组织工程和安保工作,但世博的组织工作其实从第一天开始就已融入了公共外交的成分。公共外交如何不只是简单的送往迎来或形象展示,而是切入到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深层,通过六个月扎扎实实的工作,在推进中国与国际社会深层理解方面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上海世博会由于有六个月的时间,实际上可以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极佳的机会。在这方面,需要有人进行精心的策划。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

    1. 中国上海经四轮角逐以54票赢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2. 2002年 上海获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3.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侧记
    4. 温家宝出席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5. 告别世博,永留世博——上海世博会旗林降旗侧记
    6. 世博见证“中国智造”变迁
    7. 另一个视角看中国
    8. 世博外交:中国外交的新起点
    9. 上海世博会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10.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