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城乡建设史
新时期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再探
发布时间: 2010-09-17    作者:叶明勇    来源:国史网 2010-09-17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大量进口粮食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

  建国以后,我国在粮食问题上立足于独立自主解决。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突出这个格局得到改变。1961年开始净进口1961年到1965国家每年进口粮食500万吨左右。不过,进口粮食占全国当时粮食总量很小,主要作用是为国家掌握大宗粮源以利调度,保证市场的稳定起应急作用1961620日以前抢运到国内的215万吨粮食(43亿斤)就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19611976年间我国平均每年进口粮食50多亿斤[28]

  此后至1982年平均每年进口粮食170多亿斤。并且由大豆出口国变为进口国每年花费1.2亿美元进口8亿多斤大豆。[29]进口粮食中90%以上是小麦,虽然也主要是保证基本的口粮供应,但进口粮食的指导思想却完全不同。这一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明确表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年到1975年‘一定五年’的基础上,并且从1979年起减少50亿斤,以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水稻地区口粮在400斤以下的,杂粮地区口粮在300斤以下的,一律免购。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因此,1978年后,国家在减征购粮指标的同时开始大量进口粮食,常年粮食进口量平均达到1262.1万吨。这种情况决非像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样,进口少量粮食以应急。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国家决定大量进口粮食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粮食征购基数以缓解农村的粮食供给缺口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增长。

  有关数据表明,1979年,粮食实际调减了55亿斤,即把粮食征购基数由755亿斤降为700亿斤。调减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贫困地区征过头粮的问题。此后3年间,又调减了一些地区的粮食征购基数。到1982年,全国粮食征购基数减到了606.4亿斤,比1978年减少了148.6亿斤。[30]减征的粮食数量由进口替代,不但保证了工业和城镇的需求,而且由此带来的收益也不小。1980 年开始国家利用进口的粮食在棉、糖产区实行粮食换购、奖购政策使棉花、糖料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如黄麻、烤烟、蚕桑、柑桔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样促进了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使各地区能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据估计,仅从国际价格变动因素计算我国即可获得4亿多美元的经济收益。并且少进口这些棉、糖还可以节省十几亿美元的外汇来进口急需的商品或设备。[31]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提高粮食价格给农民带来的直接利益,而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粮食是和提高粮价配套的。所以,大量进口粮食这一举措对农村经济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

    1. 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
    3.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4. 农村改革如何突破“农业学大寨”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