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强调“包容”,摒弃“社会排斥”,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更适用于协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关系的发展,改变增长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使各国在资源获取、人口发展、技术创新、制度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共同进步。正如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国际经济体系变革需要倡导包容性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得到固化,而且原来的计划经济国家也被纳入美国主导的分工体系,推动了这些国家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促进增长。在此期间,借助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一些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旨在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效率的熊彼特增长。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经济全球化伴随着私有化浪潮迅速展开,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股权分散化内在地要求资本国际化,全球融资活动推动了金融垄断资本攫取利润的范围迅速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深刻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当代资本主义已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新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使美国经济陷入低谷。1980年里根上台后,新自由主义登堂入室,成为政府的经济学,代替了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美国进行了所谓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内主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大量的制造业被转移到海外,“去工业化”趋势明显,美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出现的日美贸易摩擦,已经显示了美国产业结构“空心化”的危害,但这一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壮大和加工贸易的发展,中美贸易争端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并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国际市场扩张已到达极限,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拓展走向终结。发达国家自我标榜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正在受到冲击,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极大地破坏了包容性增长原则,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发达国家增长的基石。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不同经济体之间相互理解和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至于相互依赖,由此凸显了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价值。毫无疑问,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的一种积极回应。只有建立起互利共赢,彼此交流合作,有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国际分工体系,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世界的和谐稳定才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