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西部贫困地区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
发布时间: 2010-11-16    作者:杨成章 王国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1-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含义是倡导机会平等,使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群体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具体讲就是指一国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所有社会成员既能够对经济发展过程积极参与,也能够对经济发展成果进行共享。包容性增长在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在增长上的集中体现,它明确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步性,揭示了经济增长的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

  目前,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较弱,工业还无法全面反哺农业,资金短缺形势依然严重,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其前提是必须改变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在研究西部贫困地区“包容性增长”路径时,重点应放在研究农业投资问题和使用效能问题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整个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得到协调、统一、有序、高效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目前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从财政金融支持着手。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在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上,要适当引进市场竞争,一定要把农民主体地位放在建设第一线,激发农民建设的热情。在资金支持的分配上,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加快财政金融支农资金的协调配合,对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性和公共服务等事业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由财政资金支持;对农业产品流通领域,则应通过金融融资或民间资本注入进行建设,或者通过财政的杠杆原理吸引民间资金,从而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此外,应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以财政进行担保,保持稳妥的支农资金来源,成立具有真正的普惠性质的土地银行。总之,通过国家支持、金融配合、地方自筹、农民投工投劳和招商引资等多渠道吸纳资金和物资去推进整个西部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2.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着手。结合西部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探询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根源,找寻到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演进的路径,科学合理设计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区域农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以龙头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解决西部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笔者认为,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途径就是要在农村实现组织合作化和农业区域化。

  3.从农村通道经济建设着手。发展通道经济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德国学者沃纳·松巴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把交通运输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交通建设对空间结构的演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该理论认为,随着连接点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设,形成新的有利区位,对产业和劳动力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导致产业和人口沿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极点。笔者认为,在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只有加强通道经济建设,彻底改变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流不通、人流不旺的局面,才能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的建设效果,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

  4.从农村人才培养方面着手。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大量农村人口和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在农村已无新农村建设人才和人力。因此,笔者所谈的解决农村人才问题是指支持农村的人才回流制度,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在农村工作的待遇,改善农村环境,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富裕的劳动力,可采取“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的兼业方式转移,来解决城市过于集中和农村发展遇到的人才瓶颈问题。

  5.从农村小城镇建设着手。在关于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论述中有两种主流观点,一种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建立城市群带动辐射周边农村发展,二是以县域为中心农民就近集镇化、城镇化。总的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劳动力,分歧仅在于是走“城市化”还是“城镇化”的道路。笔者认为,在西部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城镇化建设方向是对的,但是一定得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应该就地选择聚居地进行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出则为工,入则为民。同时,加强农民的素质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基础环境建设,提高到农村工作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并为其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让农村城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西部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先天不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简单套用国外、国内任何模式都不可行。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需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通过对现行制度体制、公共产品供给、财政金融资金支持、交通基础设施,人才因素,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系列综合统筹的研究,整体规划设计,为西部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此弥补因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地区、城市的差距。从而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其农民收入,使财富得到公平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好西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发展环境,才能使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在根本意义上得到历史性的突破,才能使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得到和谐有序发展,真正实现其包容性增长。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1. 稳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
    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3. 包容性增长: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动向
    4.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包容性增长
    5.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天地人和
    6. 包容性增长:农村改革的现实逻辑
    7. 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带给世界惊喜
    8. 公共财政在包容性增长中的责任与取向
    9. 民族地区要做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
    10. 倡导“发展的包容”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