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 2010-12-30    作者:彭晓春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30
  字体:(     ) 关闭窗口

  阅读提示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全球经济正进入绿色低碳新时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顺应发展潮流,发挥后发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崛起出路所在

  抓住发展循环经济带来发展方式全新变革新机遇,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走出更有效率和效益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后发崛起。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升华。目前多数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能耗高排放的资源型工业比重大,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跨越先粗放后集约阶段、跨越先工业化后城市化阶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既要实现经济量的扩张又要实现经济质的提升,既要壮大传统产业又要培育现代新兴产业,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压力十分巨大。发展循环经济就利于在多重矛盾和压力之下,较好地解决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要快也要好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抢抓全球经济复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新机遇的明智之举,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变先发的重大举措。目前国内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急速扩张,自然资源承载空间压缩,发展受到相应限制,而拥有丰富资源、良好生态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引进高级资源要素与本地优势要素结合,高起点布局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一步登天”,提升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层级,更好地把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实现后发变快发。

    1. 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
    2. 战略性新兴产业: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3.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 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4. 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