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专题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 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 2011-03-01    作者:袁纯清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3-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贯穿于转型跨越发展全过程,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山西发展循环经济任务紧迫、潜力巨大

  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认识的一次新飞跃。循环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的。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还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可以说循环化是科学化的重要特征,是清洁化、低碳化、绿色化的重要基础。

  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环境压力持续增大。我国以往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山西每开采1吨煤炭,要损耗2.48吨水资源,并连带7—8吨煤炭及伴生矿产资源,全省万元GDP能耗达全国的2倍。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如果不加快走循环经济的路子,资源难以承受,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

  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废弃物仅仅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置,废弃物的利用潜力和空间将难以估量。山西每年因煤炭开采排放的6亿多吨矿井水,可供10000万KW新式发电机组使用;每年炼焦排放的150亿立方米煤气和挖煤排放的13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一个“西气东输”工程;现存的10多亿吨煤矸石,可产生等同于3亿多吨优质动力煤的热能。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控制污染、提高效益,而且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不仅是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的推动力,也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催化剂。顺着循环经济的路径走下去,可以有效激发废弃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一种资源优势放大和扩展成几种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1. 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 20世纪50年代山西农业救灾中的技术推广
    3. 学大寨运动期间山西农田水利建设考论
    4. 人民日报: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
    5. 山西三线建设的研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