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区域经济史
战略性新兴产业: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发布时间: 2010-12-08    作者:彭光华 罗贞礼    来源:光明日报 2010-12-08
  字体:(     ) 关闭窗口

  阅读提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在“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长远发展制高点,培育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赛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新形势,欠发达地区要主动适应宏观经济的新变化新趋势,紧紧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切实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点,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实现跨越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主导力量。根据“木桶理论”,区域经济的发达板块是“水桶的长板”,而“水桶的短板”才是决定性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将最终决定着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但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比发达地区更多的困难,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增大等。这些问题充分表明,加快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已刻不容缓。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欠发达地区应主动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广、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一举多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避免欠发达地区被进一步边缘化的重要举措

  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即使是特大中心城市,其影响、辐射半径也局限在200公里以内。一般省会城市的辐射半径约为100公里,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是该省的中心区域,在辐射半径之外,即成为边缘区域。比如,湘赣、闽浙赣、鄂豫皖、湘鄂川黔、晋冀鲁豫、晋察冀、陕甘宁、川陕甘等革命老区就是典型的边缘区域。这些区域虽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但大都远离各自的经济、政治中心,受益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能量”辐射的机会较少,在各省区的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中,也大都因其位置偏僻、投资成本收益比不经济而难以被优先顾及,致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位运行,从而表现出经济的欠发达性和经济区域的被边缘化。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关键阶段,欠发达地区又将如何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比如,“红色故都”江西赣州,基本市情是后发展、欠发达,但资源丰富,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钨和稀土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产业发展潜力大。赣州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采取“双重优势”战略组合,加快推动稀土、钨资源导向型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与钨和稀土有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摆脱边缘区域“后发劣势”、更好地赢得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经济转型与跨越发展。

    1. 生命科学 基因造福人类
    2. 长三角有望成战略新兴产业引擎
    3. 江苏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4. 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 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战略选择
    6. 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
    7. 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三大作用
    8. 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9. 西藏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全面部署
    10. 我国铁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