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陈云研究
实事求是的楷模 永远学习的榜样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王庭大    来源:国史网 2010-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修学好右,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全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把“实事求是”从一种治学态度上升到了思想方法,乃至思想路线的高度。他在给中央党校题词时,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在为党的七大代表题词时,又写下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八个大字。

  陈云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这些论述有必要引起全党的重视,从此以后在他的文章和讲话中就更加重了“实事求是”的份量,而且毕生都在强调,毕生都在实践。

  陈云同志曾把“实事求是”称为可抵百万军队的力量。他说:“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挡10万军队、100万军队,这是无穷的力量。”他还说,要重视实事求是并将它运用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去、运用到党的事业中去,这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好处。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建国后,陈云同志多次谈到“实事求是”,他说:“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建国以来我们工作失误的原因,还是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陈云同志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他还说“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在1990124日李泽民等浙江省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到西子宾馆给陈云拜年时,谈话一开始陈云同志就拿出事先写好的15字条幅并作了详细的阐释: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陈云同志还讲,要学习毛主席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搞好我们的工作。他说:“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根据现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要弄清事实,这是关键问题。”他还说:“要弄清事实并不容易。”所以他提出:“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他说:“所有正确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

  陈云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科学、精辟,理论联系实际,既有质的论述,也有量的分析。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世界上执政党中由于腐败下台的还少吗?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整党中,陈云同志曾尖锐地指出新的不正之风还发生在整党之中,推动整党进一步深化。陈云同志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实事求是的楷模。

  作为晚辈,我们要永远学习陈云同志,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品格,学习他的风范。当前,有的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着的那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等现象与陈云同志的教诲和行动是水火不相容的。

  这次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与唐山那次救灾比较起来,就凸显了实事求是、透明公开,体现了党中央的英明、人民的伟大和民族的凝聚力。在这次大地震中,中国共产党人、炎黄子孙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陈云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学习陈云同志的结果。我坚信多难兴邦,坚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为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

    1. 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表率
    2. 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4. 实事求是:党的思想史研究之魂
    5. 中国改革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6. 张全景: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7. 把精力集中在实事上
    8. 方志敏:执行上级指示也要实事求是
    9. 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典范
    10. 陈云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5 66572306 Email: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