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
钱学森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升华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民族气节的忠贞坚守。钱学森当年面对的是一个贫困落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为祖国为民族争气争光争先,始终是他的执着追求和远大志向。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二十年,是集航空与火箭技术理论、战略规划、工程实践、科学管理于一身的世界级著名科学家,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长期以来蕴藏在心中的报国愿望更加强烈、归国决心更加坚定。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他坦陈急迫心情:“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面对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甚至拘役的磨难和生命的威胁,他慨然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为争取早日回国,他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断然改变自己的科研方向,由导弹航空专业转向不带机密性质的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历尽五年的千难万险,钱学森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慷慨陈词:“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钱学森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和已处巅峰的科学研究事业,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报效祖国。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强烈使命。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是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回国后,面对帝国主义严密技术封锁和核讹诈的严峻形势,钱学森先后受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参加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对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困难局面,钱学森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号召,勇敢地担当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联合攻关,使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和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实现了导弹武器研制试验一系列重大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面对各种冲击和干扰,钱学森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参与指挥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获得圆满成功。钱学森的一生,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钱学森爱国,体现的是对人民福祉的倾心竭力。钱学森总是将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指向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未来。他常说:“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管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系统结构应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地理建设,三大文明建设和地理建设必须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钱学森始终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体现了一位科学大师爱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