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科技人物研究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
发布时间: 2009-12-01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    来源:国史网 2009-1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按 钱学森同志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爱国者和优秀的共产党员。哲人虽逝,但功业永在,风范长存。为缅怀和追思这位科学巨子,本网特发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编辑部辑录的《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供大家阅读和研究。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资料图片)

  一、关于回归祖国

  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来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我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去的。我从来也没有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年版第100 页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人民日报》(1989年8月8日)

  今天我们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觉得无限地愉快和兴奋。过去四五年来,因为美国政府无理的羁留,归国无期,天天在焦虑和气愤中过活。现在靠了我国政府在外交上严正有力的支持,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在舆论上的援助,我们才能安然返国。我们向政府和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民致谢。

  ——《钱学森在美国(1935-1955)》,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我为什么要走回归祖国这条道路?我认为道理很简单——鸦片战争近百年来,国人强国梦不息,抗争不断。革命先烈为兴邦,为了炎黄子孙的强国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血沃中华热土。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再看看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土地上,顶住国内的贫穷,国外的封锁,经过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春秋,让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想到这些,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丢呢?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1-422页

  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23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不爱人民的,也不会不爱国的!

  ——《致于景元》(1989年8月7日),《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5卷第4页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第435页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尤其为看到祖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感到自豪!像我这样在旧中国待过的人,总要想想过去,比比现在。在旧社会里,科学是反动统治的点缀品,科学家是洋大人门下的清客,好的时候得些冷饭残羹,弄得你活不成死不了。我们也曾喊过什么“科学救国”,但是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而现在呢?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已经初步摆脱了落后的面貌,已经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重大艰难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能够设计和建设一些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企业。世界的新科学领域的某些高峰,也被我们攀登了。我们的科学技术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增长。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日子是不会太远的,多少年来帝国主义者给我们中国人民受的这口气,共产党和毛主席让我们吐出去了!

  ——《革命的决心》,《人民日报》(1964年9月26日) 

    1. 重温“钱学森之问”的喜与忧
    2. 科斯回答“钱学森之问”
    3. 柯大文:求解“世纪之问”
    4. 步入文化自觉之境
    5. 钱学森:一个伟大的人文知识分子
    6. 钱学森与歌唱家夫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7. 蒋英纯净的眼神
    8. 钱学森的贤内助蒋英
    9. 学钱学森做人
    10. 弘扬钱学森科学精神续写航天事业新辉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