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关于中国形象的一个观点
发布时间: 2010-09-01    作者:宋泽滨 齐爱兰    来源:北京日报 2010-08-3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邓小平有过大量的论述,他直接使用过“国家的形象”、“中国的形象”、“中国的模式”等概念。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大”与“小”问题,邓小平的评价充满了辩证的智慧。他说,中国既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小国”;中国这个大国是一个“贫穷的大国”,是“比较不发达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同时,他又强调:必须明确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是稳定的中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和“值得信任的国家”。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国外对中国的评价也开始升级,中国是“巨人”、“超级大国”等说法开始出现;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上,有人提出“中国在打‘中国牌’”。对此,国内有些人沾沾自喜,邓小平则明确表示不赞成,并公开申明:“我们不打中国牌”。对国际关系中涉及中国国家地位的提法,有人使用了“中美苏大三角”、“亚洲太平洋世纪”、“大中国”等提法。对此,邓小平明确表示不同意,指出:“这些提法别人可以用,但我们自己绝对不能用”,因为如果我们接受国际社会的这些说法,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高度警觉,这样势必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发展。我们应取的态度是“韬光养晦,而非四处张扬”。这样做不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更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不想为自己树敌,以保证我们能更稳更快地发展。邓小平还强调:中国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也不可能随便就被谁打倒,关键是我们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作者分别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领导科学教研室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1.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2.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 邓小平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4. 论邓小平对我国互联网早期发展的贡献
    5. 刘国新:从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到总体小康的实现
    6. 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7. 姬文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调整与完善
    8.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若干基本设计及其深远意义
    9.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的几点研究
    10. 论邓小平的西藏工作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