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支持保护王蒙的两个最大原因
王蒙试图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人们生活的复杂性、混沌性,但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和评论家,却从中得出了一个明确、清晰、是非分明的判断:这是一篇反对官僚主义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以后,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争得很厉害。但赞同者和反对者在认定小说主题是反官僚主义这一点上,却是基本一致的。作品的复杂性,被读者简单的概括理解,乃是世上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普遍命运。但读者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误读,也说明了领导干部官僚主义问题,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已经普遍引起了警觉。一篇小说敏感地抓住了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灵信息,通过精彩的描述,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这难道不是一个成功吗?新中国初期,干部官僚主义问题刚刚抬头,年轻的王蒙以他敏锐的生活嗅觉和大胆的艺术勇气,发现了它并予以深沉的揭露,这篇小说也因为官僚主义作风近50年来的依然不绝并且有所发展而活着,而历久弥新。
毛泽东认定这是一篇反对官僚主义的小说。从文学作品中抓住重大政治问题,是大政治家毛泽东的一个特点,例如他指出《红楼梦》是写封建家族的衰亡史,阶级斗争激烈,第四回是总纲,便是他的独具慧眼,一家之言也是立得住的。因为认定了王蒙小说的反官僚主义主题,毛泽东便要为王蒙说话,为他解围。毛泽东说:“王蒙反官僚主义,我就支持。”毛泽东为什么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情有独钟?反官僚主义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王蒙小说在揭露共产党工作的阴暗面上,痛切,而不走极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正提供给毛泽东一个借题发挥的文本。我们很难找出那个时代比《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更合适的文本了。但反官僚主义不是毛泽东保护王蒙的惟一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涉及到毛泽东当时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和学术方针。由于一些评论家对这篇作品“围剿”,毛泽东要借一个题目进行反拨,在这个意义上,这篇作品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文本。这是毛泽东大加谈论这篇小说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大的政治背景。
毛泽东当然知道,从建国初期大量存在的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到信任,到重视,到尊重,到依靠,再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在某些党政干部看来,简直是对知识分子过于宽容、过于厚爱的方针,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巨大争议,便是文艺界的一个典型案例。毛泽东一向是善于抓住典型问题、分析典型问题,解剖麻雀并推而广之的。毛泽东为捍卫他所倡导的“放”的方针,站在护花的立场上,一再保护《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作品,一再批评与“双百方针”不谐和的声音。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座谈会上说:“我看到文艺批评方面围剿王蒙,所以我要开这个宣传工作会议。”一部年轻人写的短篇小说,能导致一个全国性的重要会议的召开,王蒙和他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确闹出了很大的动静。
三、毛泽东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其他原因
除了上面两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就是这篇小说的艺术性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懂文懂艺懂哲学,他在文学方面的爱好与自信,他极高的鉴赏眼光,也是为国人称道的。惟有艺术性较高的文学作品,才会引起鉴赏大家的兴趣,毛泽东不厌其烦地一再谈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对这篇小说艺术性的欣赏也自然流露了出来。
提倡“双百方针”,必然要求政治上的适度宽容,和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的宽松环境。为了从政治上营造宽松氛围,选择什么样的作家及作品来做阐发范本为好?王蒙的共产党员身份,显然不是最理想的。共产党批评共产党,一般来说这是党内的事儿。表达政治宽容姿态,比较理想的选择当然是非党员作家。当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问别人王蒙是不是共青团员,却意外得知是党员的时候,第一反应说的话是:“共产党批评共产党,好嘛。”中国作协干部黎之后来听的录音传达,1999年他回忆此事特别强调:“当时我听到‘共产党批评共产党’时为之一震。” [7]黎之显然感觉出毛泽东对作者的党员身份有些出乎意料,有些不快。毛泽东对作者的政治面貌作了误判,他想到作者年轻,充其量是一位共青团员。而毛泽东此后依然大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显然不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而是从作品文本出发的了。
毛泽东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艺术上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对刘世吾等落后人物的细腻揭示和成功塑造上。毛泽东在颐年堂座谈会上说:“他(指王蒙——引者注)会写反面人物。”毛泽东还明确让周扬转达给王蒙的一句话是:“你的反面人物写得好。”这篇小说的艺术性给毛泽东留下了好印象。毛泽东说:“我看他的文章写得相当好”,“王蒙很有希望,新生力量,有文才的人难得。”当然,他同时对正面人物林震写得不够坚强有力,感到不满足。
毛泽东爱谈《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原因,除了反官僚主义、倡导“双百方针”和对其艺术性的兴趣之外,我们大致还可以推测出其他原因:比如毛泽东一般不喜欢老年人的暮气,而喜欢年轻人的朝气、闯劲乃至造反精神;比如毛泽东一般喜欢小人物敢想敢说的文章,不喜欢大人物压制小人物的声音;又比如毛泽东一般喜欢带有灵性诗情些的文章,唐诗他偏爱“三李”便是一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这方面也比较突出……在这些诸多原因中,反对官僚主义和提倡“双百方针”显然是两个主要原因。毛泽东毕竟是一个政治家和国家领袖,在他的脑子里,全局性的政治问题总是最重要的。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总是最重要的;新中国政权要像铁打江山一般稳固,总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