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毛泽东研究
毛泽东与两弹一星核潜艇
发布时间: 2013-02-25    作者:王志刚    来源:《中华魂》2012年21期 2013-02-25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4101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为世界五个(美、苏、英、法、中)核大国之一。此后,仅6年多的时间又研制成功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两弹(原子弹、导弹)一星(人造卫星)核潜艇”不但代表着综合国力,而且代表着军队现代化的程度。“两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自始至终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把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原子弹: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听说就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是完全可能的。一年不是抓一次,也不是抓两次,也不是抓四次,而是抓七八次。”其实,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

   1945年8月6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两座城市顷刻毁灭。原子弹引起极大的社会心理震悚,毛泽东却异常清醒,他严厉批评延安《解放日报》对原子弹轰炸的过度宣传是“渲染恐怖”。翌年,他在跟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会见时,提出了“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对于原子弹,毛泽东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从那时起就有了要研制的想法。1949 年春,毛泽东同意周恩来批准钱三强在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时,定购中型回旋加速器的电磁铁和其他一些用于研制原子弹有关的仪器、图书、资料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访苏,看了苏联原子弹试验的纪录片说,原子弹“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两次恫言使用原子弹,更加坚定了毛泽东研制原子弹的决心。

   1955115,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因为我们一向的方针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是消极防御的。”1956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此后,毛泽东又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发展核武器、导弹事业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既努力争取苏联的帮助,引进“两弹”技术,少走弯路,又强调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从培养人才、建立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扎实起步。

   1958年,中国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了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成立了以万毅为部长的国防部第五部,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成立了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防科委),负责统一领导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594月,国防部第五部合并到国防科委。19596月,苏联终止合同,随后撤走了专家。毛泽东毅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造出原子弹。他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196211月,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具体负责“两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制工程。中央专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全国、全军一盘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统一调度,组织了全国大协作,解决了研制中遇到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安排了尖端武器所需的特殊材料、部件和配套产品等2万余项的研制生产任务,大大加快了研制的步伐。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凭着为祖国争光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1964年秋,经过千百次试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制出来了,但进行试验却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美国多次发出要打击中国核基地的威胁。为此,中央专委提出了发展技术暂不试验、不怕威胁尽早试验两套方案。毛泽东一锤定音:“要尽早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7个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飞机空投原子弹空爆试验。氢弹与原子弹虽然杀伤因素的原理是一样的,但它是原子弹引爆的热弹,因此威力要比原子弹大得多。制造氢弹也比原子弹复杂。为了突破氢弹技术,从1960年起,在钱三强的负责下,开始了对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原子弹爆炸后,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展开对氢弹的研制。1965123日,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提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周恩来立即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全面规划。1967617820分,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导弹:竹竿捅下了高空机,“第一”揭开面纱

   196299839分,中国空军导弹部队击落了一架美式U-2高空侦察机。周恩来称“这是空军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更是历史的胜利”。因为就在前几天,U-2入侵苏联,他们只能提出警告,而我们却把它打掉了。当时这种被称为“黑寡妇”的侦察机,飞行高度是23000米,比苏联最先进的歼击机还高出4000米,这是第一次被地空导弹打落,外交部长陈毅幽默地对外国记者说,“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

   196410月中国实验成功原子弹时,美国有些人还讥笑中国是“有弹无枪”。在他们看来,能打掉高空机还不等于有地对地远程导弹。其实中国的“两弹一星核潜艇”研制工作是在毛泽东的通盘考虑下安排的,并且是“导弹第一”。

   1955年,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19562月,中央采纳钱学森提出的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发展的建议,作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并组建了导弹科研、设计和生产机构。19602月,中央军委确定的“两弹(导弹、原子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得到毛泽东认可,导弹研制进入快车道。1960115日,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196467月,中国连续成功地发射了3枚中程运载火箭。1965514日空投核弹的成功,使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迈进了一大步。1966 9月,“两弹结合”的试验准备工作就绪。27日上午9点整,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2号”,将核弹头从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打到了新疆的罗布泊,核弹头在靶标上空精确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打破了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有弹无枪”的嘲笑。在此之前的71日,中国组建了地地战略导弹部队,并将其命名为第二炮兵,我们不但有枪有弹,而且有了实施战略核反击任务的新兵种。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洲际弹道导弹试验成功,1980518日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1988915日巨浪-1潜地导弹由潜艇水下发射成功。中国的导弹形成完整系列,成为未来战场的“撒手锏”。

   卫星:看得见听得见,全球响彻《东方红》

   1957年至19581月,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85月,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8月,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研究机构。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卫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1960528日晚,毛泽东来到上海新技术展览会,仔细察看T-7M探空火箭,得知飞行高度为8公里时,兴奋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呀!”“应该是8公里、20公里、200公里搞上去。”他鼓励大家为发射卫星做准备。

   毛泽东征服太空的情怀与气概激励着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经过艰苦的努力,研制、发射探空火箭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19646月,中程地地导弹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1 8日,中央批准了钱学森建议早日制定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的报告,并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工程代号取为“651”工程。在讨论人造卫星的具体规划方案时,考虑到国际政治影响,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应该比苏联、美国的第一颗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经过论证,决定以《东方红》音乐代替无线电呼号,命名为“东方红1号”。为了能看见它,在末级火箭上设置“观测裙”,使人们听到《东方红》乐曲的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卫星在太空运行时的轨迹。1970424日晚935分,“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

   核潜艇:掷地有声,“水滴”震惊大西洋彼岸

   说到中国的核潜艇,几乎无人不知毛泽东掷地有声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潜艇是航母的克星,有水中幽灵之称,具有功率高、速度快、续航力大、配备武器多、隐蔽性好、攻击力强等众多优点,有比常规潜艇更优越的作战性能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核潜艇的隐蔽性和强大攻击能力使之成为最理想的核报复力量,在突然遭到核袭击时,核潜艇的生存概率可达90%,也就是说虽然陆地上一切核设施都不存在了,但只要幸存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即可“使对方受到毁灭性报复打击”,这是国家安全的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时,海军没有一艘超过1000吨的战舰,这就使国民党海军凭着几艘驱逐舰在台湾海峡占据了超过20年的优势。1958年是“两弹一星核潜艇”全面上马研制的一年。527日至722日的军委扩大会议,国防尖端武器成为重要议题。会前的514日,海军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发展军用核动力装置和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建议,627日,聂荣臻反复审核海军重新修订的《关于开展研制核动力潜艇的报告》后由他署名上报,29日,毛泽东批准了这一报告。军委扩大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讲话强调要大搞民兵,大搞特种武器。

   在中国决策研制核潜艇前后,赫鲁晓夫曾多次指派苏联国防部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的要求,均遭到毛泽东的拒绝。1958 8月赫鲁晓夫访华,要求中国政府同意苏方“关于建立联合舰队与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的建议”,又一次遭到中国的拒绝。195910月,赫鲁晓夫来华参加国庆十周年庆典活动,当中方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时,赫鲁晓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建联合舰队。毛泽东坚决拒绝苏联建立联合舰队的要求:“你们不支援我们,我们自己搞”。中央军委于195911月决定:核动力由二机部负责,艇体和设备由一机部负责,海军负责抓总。1962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弹、氢弹,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但保留少而精的骨干力量,集中研究解决核潜艇的一些关键项目。1965年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重新上马。196811 23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1970828日,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陆上模拟试验反应堆运转试验顺利完成,为第一艘核潜艇的下水试航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226日,毛泽东77周岁寿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从19714月起,这艘核潜艇成功地进行了各类试验,先后出海20余次,累计航行6000多海里,197481日,第一艘攻击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从中国的核潜艇下水,40年过去了,世界上有核武器和能制造核武器的国家已不下十几个甚至更多,但能制造核潜艇的除了当初的五个核大国,只多了一个印度,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中国“两弹一星核潜艇”的研制与美苏英法相比,速度快: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3年零11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6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 年零8个月。质量高:苏联第一颗卫星8346公斤,美国的第一颗卫星822公斤,还是哑巴,中国的卫星173公斤,“看得见,听得见”。跨越式:外国研制核潜艇是三步走,普通型核动力型——常规水滴型——核动力水滴型,中国三步并作一步走,第一艘就是核动力水滴型。耗费低:外国搞尖端武器是用金钱堆起来的,中国是花了最少的钱办了最大的事。1982年,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上将看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后,对中国十几年前没有用一件外国材料和设备,完全靠自力更生设计制造出优于世界同类第一代水平的水滴型核潜艇惊叹不已,称赞说“这完全可以和同时代先进国家的核潜艇相媲美”。

   有了“两弹一星核潜艇”的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中国有了核武器后,郑重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毛泽东的决心奠定了中国安全之基!(摘自《中华魂》201211月上,原文约7000字)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论十大关系》
    2. 毛泽东生前未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原因
    3. 毛泽东在政治上如何要求党的高级干部
    4. 郑有贵:从《寻乌调查》探析传统乡村凑份互助文化
    5.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的改革探索及其价值审视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贡献
    7. 毛泽东要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8. 建国后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化
    9.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初语境与当代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