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 浙江永康人,1933年生。1956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法藏》、《佛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册)、《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和《方立天文集》(六卷本)等。
我是怎样踏上学术研究之路的?经过了怎样的历程?我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为何?漫长的学术生涯历练,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启迪,进而在自己生命安顿方面又有什么体悟?方方面面,令我追忆,令我反思。
学术研究的主要历程
从1962年至今,我的学术研究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不同阶段:
(一)起步(1962—1965)。佛教内涵丰富,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研究?经过反复思考,我觉得先从佛教人物个案研究入手比较合适,于是决定开展魏晋南北朝佛教代表人物的系列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在《新建设》、《哲学研究》和《人民日报》发表了研究道安、慧远、僧肇的论文四篇和书评两篇,其中《试论慧远的佛教哲学思想》还被美国译成英文,刊载于该国的《中国的哲学研究》。
但是,好景不长,随后的十年“文革”,我的学术研究不得不停顿了。
(二)拓展(1978—1987)。“文革”结束后,我重操旧业,继续进行佛教人物的个案研究,又陆续撰写出一些论文。中华书局嘱我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1982)。后又撰写《慧远及其佛学思想》。我的佛教人物个案研究是与中国佛教典籍研究紧密结合的。这期间我与几位师友合作,就中国佛教的重要典籍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标点,由中华书局出版四卷本《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我个人也撰成《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一书。此外,我还应中华书局之约,在为高校哲学原理教师进修班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撰写出《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后于1990年出版。在该书中,我充实了若干佛、道两教的哲学思想内容。
(三)专攻(1988-2002)。自完成《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书稿以后,我就开始集中地研究中国佛教哲学。研究这个课题是我学术研究的最大兴趣、最大愿望和最大追求。我大约花了15年时间,发表约百篇相关研究论文,最后撰写成《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此书是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以中国哲学思想及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为参照系,以哲学问题、理念和范畴的研究为核心,来梳理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思想,勾勒中国佛教哲学的体系结构,阐明中国佛教哲学不同于中国固有哲学及印度佛教哲学的基本特点,凸现中国佛教哲学的独具异彩。
在完成《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以后,我采取适应工作和课题的需要,结合参加学术会议的主题和关注现实问题来开展学术研究。在研究领域方面,除继续研究佛教外,还拓展了两个领域,一是探讨宗教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