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葆桢、吴宁两位医生的英语水平经测试完全过关,也直接前往接收机构学习。二人均出自燕京大学医预系,完成两年学习后进入协和医学院。两人英语流畅,到美国后无需进修,说明燕京、协和两所院校英语教育水平绝非一般。其余人员在华盛顿进行了两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其间,一人因病回国。
英语强化训练结束后,中国学者们各自前往联系好的大学和研究所。两年学习期满后,除吴如山经批准延长学习外,他们基本上都按期归国。
归国30年后,这52人中,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和张恭庆、姜伯驹等6人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南明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应隆安、密码学专家裴定一、地球物理学家吴如山3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提名。归国学者们获得了为数众多的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或三等奖。凡在大学执教者(包括到美不久因病回国的程路),全部成为各自领域的教授、知名专家或学术领军人物,在高等学校和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出色的业绩表明,他们无愧为第一批留学生的代表。他们的业绩表明,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是正确的。52位“首航”者为身后的澎湃留学潮探索了航向,他们的留学航程对身后一代青年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邓小平改革中国教育三步棋
1977年7月,经历了“文革”磨难的邓小平恢复工作,自告奋勇地要求抓科技和教育。他认准了,只有抓好这两件大事,才能奠定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千年根基。
邓小平在一年之内作出三大教育决策:第一,于当年秋天恢复全国高考;第二,1978年5月恢复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三,在1978年6月23日,通过以和教育部部长刘西尧等人谈话的方式,决策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要求教育部按照“今年三千,明年一万(人)”的规模编制计划,而且首先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978年9月5日,举行了全国范围的出国留学生外语选拔考试,共有14717人报名参试,实际参加笔试和口试12083人。
考试结果显示出十年“文革”动乱给高等院校外语教学造成了严重削弱和人才危机。外语考试合格者不足3000人,只得降低标准凑足此数。但这毕竟是公开的选拔考试,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是经受了十年浩劫却仍然走在科研前列的佼佼者。
在组织考试选拔的同时,8月21日至9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关于派遣留学生事务的驻外参赞会议,主要由驻发达国家的参赞们与会,商讨如何与各国教育界接洽留学生事务。与会驻外参赞们一致赞同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
10月初,教育部向日本和美国派出两个代表团,商谈留学生接洽事务,并以与美国的谈判为主。谈判结果,确定中国首批向美国派遣留学生50人,其余的稍后派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