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代历史大家、理论物理学家杨向奎(1910—2000)在70岁高龄远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学一年。同年,师从著名中国史专家席文的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A.Elman),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东方学博士。
3年后,37岁的艾尔曼带着日后为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从理学到朴学》的草稿来到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做访问学者,他师从的正是杨向奎。由于杨先生年事已高,艾尔曼交流最多的还是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讲师王俊义。
在1980年代初,艾尔曼可能还不会料到,他此后的人生会与一套叫“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的大型丛书发生紧密联系,他近30年后会成为其中“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的作者;而当年过从甚密的王俊义1991年由人大清史所所长调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一两年后升任总编辑,王俊义在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剑桥中国史”中文简体字版的核心出版人之一和学术终审。
更让人惊叹的是,艾尔曼2002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梅隆访问教授任上正式出任该校东亚系和历史系教授,这一双聘教授的前任正是华裔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余先生也是1992年2月版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撰写者。
缘分如斯,一套“剑桥中国史”将余英时、艾尔曼和王俊义等几代中外学者、译者和出版人联接在一起。无论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普林斯顿大学等美国的中国学研究重镇,还是在中国,“剑桥中国史”迄今仍是一场尚待完成的出版接力。
在最早介入“剑桥中国史”的译者中,杨品泉是参与翻译卷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且唯一健在的,他在年近八旬时仍欣然接受出版社之邀,不辞劳苦地参与2007年1月版《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1368-1644年)》的翻译和校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早具体负责引进“剑桥中国史”的历史编辑室主任谢亮生2005年1月5日谢世(其前任任晖也负责过部分联系译者的工作),1990年前后担任该社负责人的郑文林也已退休,他和王俊义在1990年代末将这一“镇社之宝”的出版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出版人孟昭宇、赵剑英、张志刚、曹宏举和马晓光、郭沂纹等手上(王俊义仍审读其中一些卷)——这种生生不息的出版代际传承,冥冥中也呼应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教授裴德生为即将付梓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撰写的导论题目——“承旧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