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2部,其中,代表作为《杨耕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获国家级奖6项。
我的专业、职业和事业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之所以如此“钟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看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批判精神,透视出一种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深切关注之情,领悟到一种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强烈使命意识。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以改变世界为己任,以实现人类解放、“确立有个性的个人”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我们展示出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的双重关怀。这是全部哲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当然,我注意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持久而激烈。从历史上看,一个伟大哲学家逝世之后,对他的学说进行新的探讨并引起争论,不乏先例,但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持久、激烈的争论却是罕见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其身后处在不断地变换中,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认识的分歧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于是,我开始重读马克思,并企望走近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