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党的十七大作部分修改而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亦即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章又肯定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思想路线,据此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亦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一要坚持,二要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章就是如此明示的。坚持和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坚持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解决了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坚持问题,这是马克思理论发展中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性理论
马克思在创立他的科学理论时就主张后人要创新发展。这表现在他的理论研究中,就是对一些具体的理论研究总是为后人继续研究留下了发展空间;在方法上则为后人贡献出了足以指导创新研究的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此,恩格斯在1895年3月11日致威·桑巴特的信中总结性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显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指导下的“进一步研究”就是创新的研究,作为科学创新研究典范的马克思的理论又作为后人继续创新研究的“出发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创新性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要不断地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都既坚持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个可喜的情况,就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这里要特别提到劳动群众,他们虽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说,但他们在改革发展中的一个个创新之举却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深厚土壤,他们的实践创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对集体耕地分户承包耕种之举终而孕育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就是突出的一例。
从生产力理论看创新
然而,检视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状况时,也不得不指出另有如下一种值得我们重视的情形:一些创新者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义没有准确的把握,对创新之方法论要求和随之而应有的创新之度没有准确的把握,因之少了坚持而多了非创新的“创新”,他们任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引申、提出“新”的提法与观点,实际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义。
例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及其创新就是上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状况的实际情形之一。见之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概括其内容当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力是同一个社会结构中相对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个基本层面,它的作用力与生产关系作用力、上层建筑作用力相异却交融结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的原动的力量。(2)“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资本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力量,离开人的劳动就没有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物质资料的力量,凡不提供使用价值的力就不是生产力。(3)生产力以自然物质(蓄含着自然力的人和劳动资料)为载体,生产力作用的实质内容就是物质运动;生产力的作用平台就是劳动者基于社会分工的协作劳动,因而生产力是社会性的集体力。所以生产力是物质的力,又是社会的力。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从生产力的定位、内涵、性质等多方面深刻分析了生产力,却没有给生产力下一个令后人不能逾越的经典的或教科书式的定义,这就为后人留下了继续创新地研究生产力的理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