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现代生活的传统表达—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10-06-08    作者:颜新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保护承载文化基因的民间艺术品

   国家应该主动承担起收藏民间艺术品的责任,要保护留给子孙的文化基因。如果我们的子孙没有机会体会到这些东西,很容易出现文化血脉的衰变或异变。

   据法国朋友说,2010年法国要举办一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面具展览,而这些面具大多来自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艺术都是以商品的形式从民间直接流向国外的。比如我国许多极其精美的建筑木雕(尤其是窗格)主要流到美国、韩国和日本。不要天真地以为我们“地大物博”还“历史悠久”,就一定能在未来自己国家的博物馆里见到祖宗的这些遗产。依我之所见所闻,一些有特别文化意义与价值的民间艺术品门类,其代表作已经快整体迁居国外了。

   在中国,面具常常被用来怀念祖先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开天辟地的男神、女神,如东王公、西王母。它承载的是一个传统的理念,是一种抽象的艺术通感,若追溯它的原始用心,其中的精神是很高尚的。从这些文化中,我们能看到生与死的交汇、天地人互相通透的灵动。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都是迷信,那样的话,很多当代艺术甚至敦煌壁画也都是迷信了。如果我们的子孙没有机会体会到这些东西,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断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很容易出现文化血脉的衰变或异变。

   我接触过很多内心非常矛盾的收藏家,他们既有眼光也有情感,经常会傻傻地看着辛苦积累起来的民间艺术品专项成果而得意。当他们没有能力继续收藏时,很希望能够由政府或专业机构保管,现在的情况却很难做到这点。古物的合理流动是自然的、必要的,但国家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艺术文物储存,因为这是未来文化艺术个性化、民族化再发展的基因,国家有责任给子孙们深切感知的机会。也许年轻一代会有重新发现与认知这些宝物欲求的一天。

   发扬民族艺术、文化传统

   中国美术造型体系不是单一的,是诗、书、画和多方面修养的结合,需要有像《山海经》那样的通天达地的理解,一种博大的胸怀。

   中国当前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西化的,还不是依托西方当代艺术,而是来自西方古典美术。当工业化时代摄影、摄像技术部分消解古典美术的写实价值之后,现当代美术开始向世界的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尤其是东方民间艺术)汲取营养,使美术能承载更多的观念和自由信息,尤其是表达当代的观念。同期,蔡元培等人却把西方渐趋没落的古典写实艺术带入中国,拿西方传统写实美术的科学表现技法来革中国美术传统的命,首先遭到冲击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人绘画。

   其实,美术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坚守自己的传统,然后部分地引入西方体系。中国的美术造型体系不是单一的,是诗、书、画的结合,需要多方面的修养,需要像《山海经》那样的通天达地的理解,是一种对综合素质讲究的艺术形式。《山海经》图画是一个典范,它是人对一自然万物的理解转化在造型上的一种表现。这些作品可以拿来作为平衡现代科技过多物质性、客观性、功利性的武器。

   在艺术界,有很多前辈做了很多弥合传统的努力,比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他们都理解文人水墨和民间艺术的魅力,都是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意识到中国古典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扛起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资料显示,美国政府相关部门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从美国利益出发去树立审美价值观的全球策略。他们中的某些人或者机构有选择地通过市场的形式把许多中国的艺人培养成为艺术精英,其背后的动机很难讲不含西方文化的价值灌输。当然,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精英已经有了依附本土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其创作成熟期已经能够做到不以他人包括外国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这样的当代艺术家并不多。

   整体来看,我认为传统文化的视觉基因正在向国外流失,国内也缺少专家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长期的关注和研究。比失去古代宫廷文物更危险的情况是,产生文人文化和宫廷文化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母本的快速消失,因为它正是我们文化血脉的母体。

   传统本身也在发展,一味地保持旧形态会导致民族意识的僵化,传统文化必须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机会,艺术可以、而且应该反映当代生活。民间艺术的阵营里就有很多大师级人物,其中有叫库淑兰的陕西剪纸艺人,叫洪通的台湾民间画手,他们把自己的现代生活用传统且个人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和文人的艺术创作态势也很合拍,这就是民间自然人用个人的艺术感知与经验来延展集体意识的传统艺术,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是尤其值得推广与尊重的民间艺术当代原生形态个体。

   (访谈/整理:甄巍 季海洋)

    1. 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2.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的历史逻辑
    3. 当代中国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4. 当代中国的西藏边境政策与成效初探
    5. 当代中国体育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
    6. 曹守亮: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民族特色与世界眼光
    7. 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
    8.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与政党制度的关系演变及特点分析
    9.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原因探析
    10. 当代中国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