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聆听伟人声音,共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地 新华网照片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取得显著成效。
序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
2004年,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注定是一个不普通的年份。这,源于一部文件--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的同志们习惯地称它为“16号文件”。
中央16号文件的下发实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文件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经验,结合新情况、新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周密部署和全面动员。
正当全国各地各部门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时,2005年1月17日至18日,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胡锦涛强调,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得全国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进一步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普遍共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
很快,全国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高潮。各地各部门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制定落实方案,狠抓薄弱环节,周密部署,定期检查推进--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17个配套文件和多个相关规定;教育部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具体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所有人都已看到--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有全社会共识的形成,有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积极努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