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文化站、灯光球场、室外健身中心等文体场所,成为农民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一座座精美的文化建筑成为市民的文化家园。
文化品位高了,民众浸染文化的心灵空间大了。
“一个完整、幸福的人,应当有双重的解放:经济是其一,精神上的其实更重要。”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深有感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让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将创造新生活。”
文化设施建起来
“送戏下乡”这样的文化大餐只能偶尔让农民过一下瘾,只有基础文化设施建起来,才能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使农民文化生活实现“脱贫”。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点,加大投入,推进各项基础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投入不断加大,总量达30.59亿元,比2008年增加8.92亿元。“十一五”截止到2009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3.69亿元,比“十五”增长55.58亿元。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代表兴奋地告诉记者,江西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28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今年主体建设要全部完工;剩余的638个乡镇文化站要在今年全部动工建设,按时完成“十一五”规划安排的129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努力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渐弥合城乡文化鸿沟。山东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孙村社区党委书记牛宝伟代表告诉记者:“我们村有自己的图书室、文化室,还有精神文明办、和谐办,来我们村的城里人说,‘你们文化生活丰富,可以和城市媲美了’。现在,各级部门都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此也十分期盼,上下两头都热起来了,农村文化有好戏了!”
“越来越多的农民出过远门,见过世面,见识广了,眼光高了,那些简单乏味的文化活动就变得‘不好看、不好玩’了。”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刘嘉坤代表说。“这样下去,文化设施就会变成摆设。”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一委员表达了他的思考:“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虽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但其效果仍然还很有限。去年,我们几个政协委员曾经去福建一个乡村调研,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对于政府花大力气建立起来的图书馆,人们似乎并不太感兴趣,反倒是我们带过去的一些通俗读物,村民们很是喜欢。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对症下药;尤其要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让其在公共文化建设中担当主角,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会有效果,事半功倍。”
普通百姓走进来
一声免费,各地不少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群众节假日的好去处;一些城市的公益大展演活动,免费派送门票更是让一些农民工和生活处于低保状态的困难群体享受到了欢乐。
“政府在建设和完善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并不断提高这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扩大服务的覆盖面。”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代表说。
当前,文化大餐与乡土菜的结合,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并日渐释放出文化活力。李玉英代表说,江西农村文化活动呈现出“四个增多”:一是省级专业艺术院团参演增多;二是“农民点单”式服务增多,由农民自主选择喜欢的艺术团体和节目;三是数字电影放映增多;四是农民自创文艺节目增多,文体活动更贴近群众。农民群众称赞这是实实在在的“百姓工程”、“民心工程”。
李玉英代表坦言,“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就要尊重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权和参与权”。利用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组织和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这样的思路下,农村文化从民间草堂走向城市殿堂,让农民从田间走向舞台成为不少地方的自觉行动:
一年一度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村一品”百村展演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宜春三星鼓大赛、高安采茶戏展节、铜鼓客家山歌……民俗民间文艺在形式、内容上都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文化平台搭起来
在安徽,民间“江淮十大戏曲明星”的举办,更让草根明星浮出水面,拥有众多的粉丝。
“只有实现‘活动’和‘人才’的良性循环,基层文化才能可持续发展。现在基层文化人才还是相对匮乏。”侯露委员也有自己的忧虑,“在我年轻的时候,成为农村文化站的一员,是我很向往的。现在到基层,发现一些文化站人不够,缺乏吸引力。目前为农村配备的硬件设施有些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原因就是缺少‘服务员’、‘操作员’。农村文化站工作者多是兼职的,不能把农村文化作为主业,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
对此,刘嘉坤代表深有同感,“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尤其是对文化站队伍的建设,要尽快设定机构、给定编制、固定牌子,向社会公开招聘有能力的人来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制定科学考评考核体系,并强化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数量和质量。”
“现今的农民工似乎成了城市中的‘夹心人’,尤其在文化上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缺乏使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的平台。”谈到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权益,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委员表示,要增加农民工对城市或者农村的文化认同,在社区文化平台的建设中将他们纳入到城市社区文化生活中去。另外,积极鼓励回乡农民工参与农村社区事务,特别是农村组织建设和政治治理,这既是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使他们融入农村、获得农村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