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 2010-01-06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惠民工程的广泛实施,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高度自觉。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目的就是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随着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积极参与、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以基层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广泛实施,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逐步形成,普通百姓的公共文化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全社会对文化建设倾注了极大热情,与此相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重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继续提高,形式不断创新,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普通百姓,缩短了城乡发展的差距。不论是城市的公园歌咏,农村的农家文化大院,还是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文化离百姓越来越近,推动着人们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参与热情的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就是惠及全民,不断拓展公众对文化资源的享受度。要使文化服务覆盖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老百姓,就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多提供老百姓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开展老百姓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让最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就要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措施,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形成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倾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我们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努力工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最重要途径,让广大群众尽情享受丰盛的文化成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1.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
    2. 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3. 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过程
    4. 西藏建成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
    6.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
    7. 着眼民族复兴伟业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8.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9. 文化发展呼唤立法“护航”
    10. 主动适应文化发展新常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