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
发布时间: 2013-04-24    作者:傅才武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 2013-01-09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既有联系,又存在重大区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于"市场配置、公开竞争、契约管理"这三大基础上,由此形成了"资源跨体制流动、身份弹性管理、契约竞争"三大特征。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立足于"计划配置、干部任命、专业技术"这三大基础之上,由此形成了"资源体制内循环、身份刚性约束、行业壁垒"三大特征。在我国改革转轨的过程中,区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性质差异有助于明晰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思路,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政策基准。 

  全文见附件

  1.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_性质变迁与政策意义_傅才武.pdf
  1. 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2. 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 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过程
  4. 西藏建成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魏立帅: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
  6. 宣传文化事业继续执行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7.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9. 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0.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踏步前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