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者意识
所谓“学者意识”是指从事的工作要从学者本位出发,要有位而不越位。这是学者的职责和地位使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学者的地位是模糊和离散的。
一方面,学者也是人,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处于各种不同文化空间的人员。对于与他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来说,是文化遗产的享用者;有的类别的文化遗产,如节日之类的,就是参与者;如技艺之类的,因为掌握其技能,就是传承者。这三种不同的身份,表明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位置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学者又是特定的人,是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是善于思考并且能够从事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学者有的正在承担着“多重角色”: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事务的参与者,二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
鼓动者,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者、研究者。在这三种角色中,第一种本应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职能,第二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第三种才是作为学者的本分。
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从研究来说,还有不同层面的探索与目标。一是学术研究,是对于学术基本理论问题、学术流变、学术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二是运用研究,对于已有的学术成果运用到实际丁作方面的探讨。三是开发研究,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进行创意开发方面的探讨。前一种研究,应该是学者的本分,而后两种研究,则是学者可以为之,其他人员也可以为之。
当然,事物总是有双重性的。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参与事务,对于工作显然是幸事。不过,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长期致力于事务,是否会影响“学术话语”的表达和学术思维的拓展,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学者意识”,就是不忘“学者本位”,即使在担纲实际工作者时,担任公共知识分子代言角色时,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借用一句俗话:“脑袋随着屁股转。”我们只有时刻记住学者的身份,在实际工作和代言时发挥学术所长,并且以学术优长从事理论研究,那么,不论研究任何课题和问题,都会归结到学术和学科建设。
回顾十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科建设的强化,学术问题的关注,学者立场的坚定,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对已有的学术历程与成果进行回眸一笑的总结,更要直面学术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勇于进行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使学术研究焕发着持久魅力和时代光彩。“有尊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