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 2011-01-07    作者:余 悦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1-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学者意识

  所谓“学者意识”是指从事的工作要从学者本位出发,要有位而不越位。这是学者的职责和地位使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学者的地位是模糊和离散的。

  一方面,学者也是人,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是处于各种不同文化空间的人员。对于与他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来说,是文化遗产的享用者;有的类别的文化遗产,如节日之类的,就是参与者;如技艺之类的,因为掌握其技能,就是传承者。这三种不同的身份,表明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位置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学者又是特定的人,是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是善于思考并且能够从事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学者有的正在承担着“多重角色”: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事务的参与者,二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者、

  鼓动者,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者、研究者。在这三种角色中,第一种本应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职能,第二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第三种才是作为学者的本分。

  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从研究来说,还有不同层面的探索与目标。一是学术研究,是对于学术基本理论问题、学术流变、学术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二是运用研究,对于已有的学术成果运用到实际丁作方面的探讨。三是开发研究,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进行创意开发方面的探讨。前一种研究,应该是学者的本分,而后两种研究,则是学者可以为之,其他人员也可以为之。

  当然,事物总是有双重性的。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严谨的态度参与事务,对于工作显然是幸事。不过,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长期致力于事务,是否会影响“学术话语”的表达和学术思维的拓展,也是值得深思的。我们之所以强调“学者意识”,就是不忘“学者本位”,即使在担纲实际工作者时,担任公共知识分子代言角色时,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借用一句俗话:“脑袋随着屁股转。”我们只有时刻记住学者的身份,在实际工作和代言时发挥学术所长,并且以学术优长从事理论研究,那么,不论研究任何课题和问题,都会归结到学术和学科建设。

  回顾十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学科建设的强化,学术问题的关注,学者立场的坚定,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我们既要对已有的学术历程与成果进行回眸一笑的总结,更要直面学术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勇于进行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使学术研究焕发着持久魅力和时代光彩。“有尊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1.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3. 熔铸民族传统 彰显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