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中非友谊的丰碑—— 记建设中的非盟会议中心
 |
这就是中国政府援建的、正在施工中的非盟会议中心。 |
1月27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工人在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非盟)会议中心项目工地施工。由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选址于2008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进展到第七层,预计将在2011年年底建成竣工。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7月18日电(记者梁尚刚)在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称的高原之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座地标性的建筑矗立在城市中心地带,它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几乎所有当地人都知道它的名称,几乎所有到访的非洲国家官员都会来此参观,非盟官员和非洲人民更是把它称作象征中非友谊的丰碑。
长期以来,非盟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会议中心,从而结束借用其他组织会议中心召开首脑会议的历史。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宣布中国政府将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在经过设计和施工招标等程序后,工程于2009年6月16日正式破土动工,预计于2011年年底竣工,这一项目是继坦赞铁路后中国对非洲最大的援建项目。
新华国际时评:中国以援外促合作求共赢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记者何瑛)今年是中国对外援助60周年。回望过去,中国对外援助的足迹遍及亚非拉,有过曲折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六十年的对外援助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全球发展问题的关切,更彰显了谋求世界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
许多中国人最早知道遥远非洲大陆的坦桑尼亚,是从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开始的。这条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的铁路,是中国在坦赞两国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紧要关头伸出援助之手,造就的一条发展之路。
在有非洲“政治首都”之称的高原之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一座地标性建筑矗立在城市中心地带,它如此引人注目,以至于几乎所有当地人都知道它的名称,几乎所有到访的非洲各国官员都会来此参观,非洲联盟官员和非洲人民更是把它称作象征中非友谊的丰碑。
在刚果(金)新建成的6月30日广场,自来水公司工人艾伯特·马扬巴高兴地说:“走在今天的金沙萨,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印象中的首都,现代化的道路和广场让我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中国的公司为我们修建的,我们对中国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
新中国60年对外援助之路,艰苦卓绝而富有成效。有太多的事迹让人感动,有太多的故事让人追忆,有太多的感激让人自豪。
1950年以来,中国向亚洲、非洲、东欧、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的160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了近2000个与当地人民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约10万名各国官员及管理技术人员来华参加培训和研修。自1963年以来,中国先后向亚、非、拉和东欧的65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务人员约2万人次。中国还多次对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即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000年以来,中国先后4次宣布对外免债。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附带苛刻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注重发展和民生的实效,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和好评。赞比亚前总统瓦纳瓦萨说,中国为改善赞比亚人民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一直努力与所有非洲国家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这令人鼓舞。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中国是世界银行在推动全球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国曾是世界上较贫困的国家,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即便在目前,中国自身仍需面对许多发展问题,但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前进将是长期方针。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援助支持了受援国的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在对外援助的过程中,中国自身也获得了更友善的国际关系与合作环境,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当今世界,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均衡发展、应对贫困和饥饿等问题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迈向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对外援助的事业,使旨在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