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对外援助事业走过60年历程。
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首过往,中国对外援助虽经风雨却始终重信守诺,将力所能及与受援国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60年来成绩斐然。
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全球经济变革隐约在前,中国自身尚需求解许多发展难题,但将继续坚持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方针,不断推动实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良好愿望。
真诚相助 尽力而行——60年对外援助浇灌友谊之花
2010年7月26日,一度饱受内战蹂躏的利比里亚举行仪式庆祝独立163周年,总统瑟利夫在致辞中盛赞利中友谊,并将中国援建的三个项目:利比里亚大学芬德尔分校、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塔佩塔医院比作“极其宝贵的生日礼物”。
回首1950年,新中国虽百业待兴,仍向朝鲜、越南等国家伸出了援手,波澜壮阔的援外事业,由此拉开帷幕。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宣布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此后,无论国内外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始终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工业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数十年间从未中断。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向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捐款,支持开展多边援助活动。
作为迄今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是中国在坦赞两国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紧要关头伸出援助之手,造就的一条发展之路。
对于中国在自身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同意援建这条非洲经济“大动脉”,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曾经动情地表示,患难知真友,最困难的时刻是中国援助了我们。坦赞两国人民乃至整个非洲把这条累计运送了2500万吨货物、4000多万旅客,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铁路誉为“自由之路”。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了9.88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并从国内发运100多万吨设备,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5.6万人次。
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不谋求任何政治特权,充分尊重受援国主权和意愿——中国真诚无私的援助赢得了受援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友谊。
如今在中国遍及亚非拉的受援国,随处可见以“友谊”命名的体育馆、医院、公路;中国援外专家与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同甘共苦,被称为“友谊使者”。
80多岁的阿里·马达德老人已经在巴基斯坦北部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默默守护了30多年,这里是为修筑喀喇昆仑公路(又称中巴友谊公路)英勇献身的88名中国建设者的长眠之地。
1978年当一条1038公里、穿越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的“当代丝绸之路”终于贯通时,100多名中国援外工程人员已长眠在险峻的群山中。
马达德老人见证并被中国兄弟英勇牺牲深深打动,自愿为中国勇士守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人守护的不仅是长眠于异国他乡的烈士英灵,也守护着一座用青春与热血铸就的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