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撰文说:“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经济困难,但是我们还得拿出必要数量的援外资金。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要用相当数量来援助,中国发展以后不要忘记这一点。”
10多年前,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了,或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而忘记穷朋友。”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表示:“中国是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支持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
无私援助,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共同发展,铸就南南合作典范。60年来,我国对外援助风雨无阻,步履坚实,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让世界瞩目的援外发展之路。
无私相助,六十年援外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但经历过贫穷和苦难的中国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所需、所急感同身受。1950年,中国即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援助对象首先是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的援助对象已扩展至亚非20多个国家。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宣布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核心是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受到发展中国家普遍欢迎,并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指导纲领。
八项原则的影响有多大?原中国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程飞说,中国曾帮助毛里塔尼亚修建了公路、煤厂、港口、火电站、供水工程等项目。在此过程中,达达赫总统深深感到中国的援助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达达赫总统拿着‘八项原则’,到非洲尚未同我们建交的国家,一个一个地亲自做工作,或是派他的特使做工作,先后促成9个国家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程飞说。
对来自中国的援助,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统尼雷尔评价:“无论是中国给予我国的巨大经济和技术援助,还是我们在国际会议的交往中,中国从来没有左右我们的政策或损害我们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企图。”
柬埔寨副首相兼财政部部长吉春说:“作为一名与中国合作的柬埔寨公民,我深切体会到,中国所提供的任何援助都是无条件、无政治压力的。”
1971年,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由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23个提案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投赞成票的76个国家中,有58个是第三世界国家。
事实证明,中国的援外政策赢得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信任和敬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举国上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继续加强和改进对外援助工作。
1995年,中国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援助的基础上,开始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质的中长期低息优惠贷款,有效扩大了援外资金来源。
进入新世纪,全球发展问题更加突出,联合国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援外力度,并更加关注受援国扶贫、民生和发展能力建设。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并向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捐款,支持这些组织开展多边援助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