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党中央关心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纪实:扬帆奋进30年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7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关闭窗口
 

扬帆奋进三十年--党中央关心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纪实

  新华社厦门12月27日电 (新华社记者)太平洋西岸,台湾海峡西侧--

  厦门,往昔的海防小城,如今已成为国内外闻名的滨海现代化城市,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闪亮在中国东南的海岸线……

  沧海变桑田,30年弹指一挥间--

  12月的鹭岛,依然草木葱茏,花红柳绿。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探寻特区发展的奥秘--30年来特区发展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党中央的关心,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关注。

  倾心的关怀

  “厦门经济特区的诞生和成长,都得到了党中央的直接关心。”

  忆往昔,30年前就参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今年80岁的厦门市原市长邹尔均感慨万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在饱经磨难后走向改革开放,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改革需要试验区,开放需要突破口--党中央的目光瞄向沿海。

  “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9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

  这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也是顺应民心民愿之举--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建立经济特区进行审议,确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国家在这些地方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殷切嘱托经济特区要成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和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是我国主要侨乡和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具有良好的工业、文化、教育基础。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转福建省政府《关于厦门经济特区选址的报告》,同意在厦门岛西北部的湖里地区划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置厦门经济特区。

  1981年10月15日,仅仅8天后,随着开工炮响,厦门经济特区湖里加工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平整土地,通水、通电、通信、通邮、通车……

  岁月倏忽,眨眼已是30年。30年风雨兼程,30年开拓进取。30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着包括厦门在内的经济特区,对这里投注了关切的目光。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注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

  厦门岛西北角,林立的楼群中,6层楼的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并不太起眼--这里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楼所在地。

  4层的“小平同志视察厦门陈列室”,是1984年邓小平同志考察深圳、珠海之后在厦门听取汇报时用过的会议室:一尊邓小平同志塑像栩栩如生,“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墨迹犹新。桌子、台布、沙发及窗帘布,都是27年前的原物。

  邓小平同志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能够吸收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许多外国人也会来投资。”

  在经济特区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的这次视察和讲话,给刚刚起步的经济特区以巨大的支持,为包括厦门在内的经济特区指明了方向--在他的直接推动下,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面积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并可实行自由港的部分政策。这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始终关注着美丽的鹭岛如何进一步腾飞--

  1991年,恰逢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江泽民同志为特区题词:“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他在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会时强调,要把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轨道上来。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加速形成。经济特区究竟还“特”不“特”?

  重要时刻--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再次来到厦门考察,对厦门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希望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坚定的态度,殷切的嘱托,不仅澄清了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困惑,更向世人释放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强烈信号。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新世纪之初,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国家长远发展确定了根本指针。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特区更应走在前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同样心系这片热土--

  2006年1月,胡锦涛来到厦门等地考察,深入多家企业和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单位考察。他强调,必须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正月初一、初二,胡锦涛又一次来到厦门。他进企业、到码头、下工地,看望慰问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群众,殷切希望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十分关心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分别到厦门考察调研,殷切希望厦门经济特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

  好风凭借力。30年来,在党中央关心和支持下,厦门经济特区勇敢肩负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使命。

  在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厦门机场;组建全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最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先行先试,厦门的一次次改革探索,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往日半封闭的厦门,已成为海外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和外贸口岸城市,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厦门万石植物园内,绿草茵茵,环境优美。27年前邓小平同志亲手种下的大叶樟,已从小树苗长成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大树……

  持续的推动

  “我为你们的成绩感到高兴。”2010年春节,厦门港海天码头。看到港口发展欣欣向荣,正在这里考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希望企业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激励着厦门港人--

  11月28日上午,礼炮齐鸣,汽笛声声。一个个集装箱被吊装到“中远长滩”轮上--拥有4个10万吨级泊位的厦门港远海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厦门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大大提升。

  发展是硬道理--3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对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寄予新期望,持续为厦门发展创造条件。

  --1988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9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海沧、杏林和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在区内的投资按现行经济特区政策办理。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建立象屿保税区。

  --1994年2月,中央确定厦门为副省级城市,为厦门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优势。

  --1994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授予厦门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制定法律规章的权力……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经济特区寄予厚望--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代表大会,是集中体现全党意志的大会--鲜明的态度,有力的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特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

  厦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2010年大年初一上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厦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胡锦涛希望这个中心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提供优质服务,让广大游客在厦门度过一个愉快、温馨、祥和、安全的假期,使厦门旅游的品牌更加亮丽。

  短短一年多时间,总书记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去年接待旅客人数3026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3500万人次。”厦门市旅游局局长黄国彬高兴地说,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旅游投诉处理满意度位居榜首。

  近年来,厦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和速度同步增长,第三产业占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厦门的发展在加速--2006年至2010年,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从外贸进出口总额、财政总收入到港口货物吞吐量、空港旅客吞吐量,5年间厦门8大主要指标实现“翻番”,为推动厦门经济特区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大做强电子、机械、旅游会展等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与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今天的厦门,处处涌动着科学发展的热潮。

  包括福建全境和浙江、广东、江西部分地市在内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细心人注意到,《意见》中明确提到“厦门”的内容就有14处,对厦门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意见》颁布前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前往福建调研考察,而每到福建,必到厦门。反映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考察点,列在了密集的行程表上。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将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区纳入经济特区范围,使厦门经济特区“长大”了12倍。厦门进入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新阶段。

  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到131平方公里,再到1699平方公里--厦门经济特区在党中央关心支持下一步步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0年间,厦门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由7.4亿元增长到206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51亿美元增长到570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82元增长到29253元,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64元增长到10033元。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5亿元增至526.02亿元,年均增长21.5%。厦门以占福建省1.3%的土地,创造出全省14.3%的生产总值、25.6%的财政收入和5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厦门将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热土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医:从今年7月起,厦门市统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同医”。

  --教:自2006年以来,厦门率先在全国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和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住:户籍人口仅180万的厦门已投入资金近60亿元,建成各类保障房2.4万套,在建4万余套,实现了低收入家庭保障房应保尽保。

  --行:近年,厦门用城市公交取代农村长途汽车,公交票价从最高的8元下调到2元封顶。粗略估算,每年公交投入增加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近3万元和超过1万元,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3辆、家用电脑117台、移动电话244台……厦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实现了从温饱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天蓝水碧,城海相依。厦门良好的宜居环境,受到国内外的一致肯定:三次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六获“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署这样评价:“厦门市让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拥有体面的家”。

  特殊的关注

  充分发挥“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构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厦门的重要历史使命。

  厦门台商协会名誉会长、来明工业(厦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进忠的办公室里,胡锦涛总书记与厦门台商代表的大幅合影十分醒目。

  “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凡是对促进两岸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2006年1月14日胡锦涛考察厦门时说的这段话,吴进忠记忆犹新。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党中央指导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重要原则。

  历史,同样不会忘记--

  1984年2月7日至9日,邓小平同志在厦门考察时曾乘坐游艇,深情眺望海峡对岸……

  1994年6月22日至24日,江泽民同志第二次到厦门视察,指出“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经济特区不能代替”,为厦门经济特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骨肉心连心,两岸一家亲--2008年以来,台海局势缓和,两岸互动增强,经贸合作加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厦门构筑对台前沿平台提供了历史机遇。

  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专门来到营运厦金航线的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服务大厅,对几位台胞深情地说,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应该常来常往。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也十分关注厦门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在考察调研或出席有关重要活动时,分别作出指示,提出要求。

  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2009年至2011年,海峡论坛在厦门连办三届。

  这是迄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台湾各界别参与最广泛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致力对台先行先试,为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对台经贸合作方面:率先设立台商投资区,率先开展对台金融合作,率先开展对台医疗合作,率先开展企业赴台投资……一个个“率先”,一步步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合作走向深入。

  --两岸直接往来方面:1996年厦门港成为首批两岸船舶直航试点口岸之一;2005年厦门航空参与两岸首次台商春节包机直航务;率先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率先办理一年有效多次赴台签注;率先启动海峡两岸海铁联运转关业务……

  --对台交流方面:厦门每年举办的高规格涉台盛会有30多场,涉台活动几乎每周一场;国家有关部委在厦设立的对台交流基地达20多个,而且还在增加……

  2011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厦门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在对台离岸金融、资金清算等方面率先试验。

  今年3月,“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4月,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8家台湾金融机构先期入驻……

  30年濒海临风,30年奋进前行。厦门经济特区已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经商、就学、置业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台胞达10多万人,许多台胞选择在厦门购房安家。

  明天更美好

  10栋商务楼高高耸立,图书馆等6座公共建筑主体已完工……

  冬日的杏林湾畔,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经过一年多努力,作为厦门4座新城之一的集美新城正逐渐撩开面纱。

  就在一年多前--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刻,2010年2月12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福建、来到厦门,明确要求厦门要着力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三个“一体化”,为厦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历经30年建设,厦门已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然而由于自然、历史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厦门岛内城市和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岛内是城,岛外是乡,岛内外发展不均衡较为突出。

  “厦门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就是总书记提出的‘一体化’。”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说,“厦门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

  三十而立,三十而思。深刻领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经济特区的要求,厦门今年提出了“一体化、同城化”战略,旨在使城市格局由岛内一个“拳头”伸展为全市一个“手掌”,真正建成全域特区,进而带动“闽南金三角”厦漳泉同城化。

  今天的厦门,正加紧构筑连接岛内外、畅通各组团的交通网络,尽快完善城乡一体、水平均衡的公共服务。在现有连通岛内外的5条通道基础上,厦门第二条西通道已提上议事日程,总投资2000亿元的厦门轨道交通工程也即将拉开大幕。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行政管理制度、产业发展机制、公共服务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改革步伐,率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一个“新突破”,三个“率先”,进一步清晰勾勒了厦门的未来。

  今后5年,厦门将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西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等重大机遇,全面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同城化,全力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

  12月26日上午,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彩旗飘扬,气氛热烈。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致信祝贺,贺国强同志出席大会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讲话。

  这是党中央对厦门30年发展的高度评价--

  “厦门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群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作出了独特贡献。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党中央对厦门未来发展的最新要求--

  “希望你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国家支持经济特区深化开发开放的宝贵机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敢于先行先试,勇于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努力谱写厦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168年前,厦门被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

  30年前,厦门主动开放,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今天,一个个跨海大桥身姿俏丽,一座座海滨新城悄然崛起--厦门经济特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展望未来--厦门,这片白鹭翩飞、三角梅盛开的美丽海湾,犹如一艘巨轮,必将乘风破浪,云帆直挂,续写新的传奇。(记者王海征、李斌、王凡凡、涂洪长、项开来)

    1. 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2. 党中央关心西藏发展纪实:深切的关怀 伟大的跨越
    3. 江海横流显本色——党中央"十一五"治国理政纪实
    4. 回忆厦门经济特区的初创
    5. 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
    6. 西藏六十年发展进步纪实:世界屋脊上的人间奇迹
    7. 抗美援朝纪实:“必须越过三八线”
    8.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关怀全国援藏纪实
    9. 生死大营救——云南公安边防武警总队救援舟曲纪实
    10. 台湾搜救受困大陆游客纪实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