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深圳
历史的转折,需要坚强有力的支点;艰难的远征,离不开披荆斩棘的尖兵。
历史的转折,需要坚强有力的支点;艰难的远征,离不开披荆斩棘的尖兵。
20世纪70年代末,太平洋西岸。走出十年浩劫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8月26日,中央正式批准建立4个经济特区。自那时起,经济特区就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挺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头,发挥了开路先锋的重要作用。
这是党中央的倾心关怀——
创造性地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经济特区“试验场”作用,强调经济特区“三个不变”,一次次实地考察指导,立足长远谋划新形势下经济特区发展的未来……经济特区诞生和发展每一步,始终牵动着中南海,倾注着党中央的心血……
从“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党中央果断决策、倾力支持,指引经济特区奋力向前
深圳莲花山,一尊伟人塑像高高矗立:敬爱的邓小平站在山巅,深邃的目光凝望着山下那片热土,神情饱含着期待……
20世纪70年代末,兴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孕育形成——
1978年,国务院组织的港澳经济考察组回京后建议:把广东宝安、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这一设想得到党中央支持,次年3月国务院批准分设深圳市、珠海市。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邓小平支持这一建议,并表示“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平实的话语,句句铿锵有力、令人热血沸腾,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睿智和胆略,寄托着他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的热切期望……
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怀下,创办经济特区的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于1979年7月批转了广东、福建两省省委关于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并同时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特区。
1980年3月末,国务院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研究并提出了试办特区的一些重要政策;5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同年8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向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关于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和《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8月26日,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特区这一崭新事物在古老大地上宣告诞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汇集经济特区,开始了艰辛拓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