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街景 中共深圳市委提供
中共深圳市委门前的“孺子牛”雕塑 中共深圳市委提供
建立3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深圳靠什么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由“闯”起步
对于深圳快速发展之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深圳时曾精辟地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可谓一语中的。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全国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深圳发扬“敢闯”精神,首先突破价格体制,接着推进基建体制、外汇体制、土地体制等改革,随后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证券市场。改革从商品市场推进到资本市场、从经济体制推进到行政和社会体制,进而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深圳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外汇体制改革。上世纪80年代,深圳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相适应的外汇体制,而我国当时的外汇体制并不适合这一需要。为此,深圳决定成立外汇调剂中心,让市场决定汇率、调剂外汇。外汇体制的重大突破,为经济特区的外向型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深圳从1993年起出口总额连续18年居全国大中型城市第一位,与深圳早期的外汇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土地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土地不能进入市场,这严重制约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推进。在实践中,深圳敢闯敢试,确定了公开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土地使用权转让形式。1987年12月1日,在深圳会堂敲响了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此后,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国推广,并推动了我国宪法相应条款的修改。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国有企业改革。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股份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深圳大胆突破这一认识禁区,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之一。此后,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国有企业成为深圳第一批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适应企业股份制改造的需要,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199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股票市场管理条例——《深圳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靠“创”加速
在体制僵化、条条框框很多的情况下,深圳坚持大胆地闯,努力突破各种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新体制逐步建立、运行机制渐趋完善,深圳开始推动从“敢闯”到“创新”的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观念创新。进入新世纪,如何破解快速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土地、能源、资源、人口等瓶颈制约?根本途径就是创新。为此,深圳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这句话成为深圳市民评选出的“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之一。为了推进改革创新,深圳利用拥有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实现了创新的法制化。
体制创新。一方面,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建立灵敏的市场调节体系、形成灵活的市场主体、培育完善的要素市场;另一方面,适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深圳没有设立管理专业经济活动的主管部门,而是建立宏观经济监管部门。经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逐步形成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的政府机构体系。同时,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成为全国行业协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城市。在深圳,政府与行业协会已形成“协作配合、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新型关系。
产业创新。在发展初期,深圳靠加工贸易迅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认识到,如果缺少核心技术和可控的市场,就很难改变“打工者”的地位。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深圳就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吸引全国的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深圳出台《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创新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目前,深圳已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创新最活跃的城市。201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76.1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115.89亿元,占60.1%。到2010年底,累计申请专利26万件,累计授权专利14万件,其中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5.26%,连续7年位居全国大中型城市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并涌现出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执笔:袁晓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