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揭秘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
发布时间: 2010-04-28    作者:张舵    来源:国史网 2010-04-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建国饭店外观设计图。(资料图片)

  风沙城市中矗立起一座花园式酒店

  1980年6月建国饭店破土动工,1982年4月全部竣工,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两个月建成,总投资2229.3万美元。

  建国饭店由陈宣远亲自设计,引进了当时国外的先进理念,造型美观新颖,布局紧凑。

饭店由两座楼和群房组成,前低后高,既隔绝了来自大街的噪音,又照顾到客房的视野,既考虑了为客人提供方便,又尽量利用每一平方米空间来产生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观念。

  饭店建筑面积32065平方米,建成之初共有房间467套(间),房间设置温馨舒适,整个饭店内部装饰亭台水榭、绿树成荫,融合中国传统之美与现代典雅风格于一体。

  根据设计要求,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机电设备、厨房设备、家具及纺织品,从而使饭店在工程质量、设备设施、功能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国外同档次饭店的先进水平,也为当时的建筑业、旅游饭店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其他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近在咫尺的借鉴机会。

  1982年4月28日,北京建国饭店正式开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同志亲笔为建国饭店题写了店名。英国《路透社》报道说中国第一家真正西方式的旅馆在北京开张,为这个单调多风沙的城市带来必要的魅力

  侯锡九说,建国饭店的正式运营,不仅在视觉上冲击了中方同行,在观念上更是给中国旅游饭店业带来了彻底洗礼。今天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中遇到的最核心的几个问题,当时就已经触及并做了很好的处理。

  根据双方当时签订的《合作建造和经营北京建国饭店合同》,双方遵循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的方针,利润分享和风险承担与投资比例相同。合同签订后,经合营双方多次会谈,又于1980年3月10日签订了《北京建国饭店公司章程》。

  在恪守《合同》和《章程》的前提下,建国饭店成立后聘请了香港半岛饭店集团作为外方委派的管理人员队伍参加建国饭店的管理。半岛集团是世界著名的饭店集团,其管理的饭店多数集中在东南亚,麾下的香港半岛酒店是香港最顶级的酒店,历来入选世界十大酒店的行列。由半岛集团委派一个40余人的管理班子同中方管理人员密切合作,开创了我国饭店业直接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先例。

  开业当年(1982年3月9日至12月31日),建国饭店接待了外国旅游者1208.58人次,大大缓解外国旅游客人在北京住店难的问题。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在饭店服务业从较差到中等的这样一个城市里,建国饭店出租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几乎一夜之间就被誉为城市里最好的饭店。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也为饭店带来了优异的经济效益,开业当年(实际为9个月)原预计亏损160余万元(新开业饭店当年出现亏损在国际上是正常现象),年终决算,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获利润113万元,打破了旧有的惯例。

  1998年4月28日,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后改为北京旅游公司)与香港中美旅馆发展有限公司的《合营合同》期满(包括原合同规定的十年合营期和以后延长的六年合营期),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甲方(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后改为北京旅游公司)用一美元购得乙方(香港中美旅馆发展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建国饭店的全部财产和权益归甲方所有,双方全部合作关系结束。

当时中方很多人希望陈宣远先生将股份无偿捐赠给中方,他却执意要求以一美元出售,很多人对此不解。侯锡九说,他说一美元给你,是你买的,和送给你有本质区别啊!’”

  北京建国饭店合资经营16年,营业收入总计16亿4400万元人民币,向国家缴纳了各种税费3亿6千417万元,除还清了占建造投资总额97.89%的国外银行贷款本息外,可分配利润所得3亿5694万元,是建造投资总额的9.5倍。

    1.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2.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逻辑与治理思维
    3.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历程与经验
    4. 欧阳雪梅: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化建设
    5. 李正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 王爱云: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和经验
    7.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
    8. 武力:改革开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保障
    9. 吴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历史变革
    10. 郑有贵:清除有碍“两个毫不动摇”的陷阱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