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
外媒:中国“计划市场经济”模式挑战西方
发布时间: 2010-05-25    作者:维尔纳·比恩施蒂尔    来源:新华网 201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德意志报》5月22日刊发文章《中国挑战西方 副题:中国顶住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作者维尔纳·比恩施蒂尔。以下为主要内容:

在不久前的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相关会议上,中国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很多赞扬:中国自2008年以来不但顶住了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还赢得了国内稳定并提高了外交地位;其他国家将要陷入债务危机,而北京却凭借它那样一种方式的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德国主要的经济类报纸也说,这必须归因于“体制”,归因于“强大的国家权力”。

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这是一个西方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在此次会议上,人们承认,中国通过五年规划由中央确定政治经济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由于体制限制是不可能这么做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的决议都有一个目标:建立现代化的经济结构———环保节能。同时,在过渡期,如果新工业还不具备竞争力,老工业就应当得到保护。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上海和深圳也只是逐步开放。在此之前,很多措施都在“特别行政区香港”这个金融和贸易大都市进行尝试。中国也在外贸领域推行这种谨慎的做法。

过去几个月,中国的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新兴工业国家。当然人们也认识到,即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社会差距。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逐步推进社会平衡、扩大机会平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应对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美国政治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西方国家“迄今为止认为只有它们才拥有减少贫困、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统治模式”,但中国符合实际的计划市场经济向西方国家提出了挑战。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5月23日文章】题:从中国的角度看危机(作者胡利奥•里奥斯)

面对全球危机,中国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强大的应对能力。2009年中国取得了近9%的年增长率,预计2010年至少将达到10%。这一切显示这个亚洲巨人似乎生活在另一个星球,置身于西方富国遭受的全球危机严重影响之外。

危机证明了中国具备足够的应对在不利国际环境中进行发展模式转变的手段和能力。中国东南地区大批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工厂原本会因为西方订单的持续下降而倒闭,但如今这一现象并没有在这些地方转化为更大的震动。中小城市和乡村吸纳了因南方工厂倒闭而失业回乡的劳动力,而且随着有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在很快会到来的危机第二阶段中,农村地区将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缓冲垫。

危机在证明了中国经济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也表明中国拥有强大的控制风险的能力。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坚实强大的国家实力,它把触角伸向了各个角落。这种国家的干预能力与西方的国家地位缺失形成鲜明对照,并让中国拥有了更强的经济预见能力。

这并不代表中国经济不存在缺陷。毫无疑问,中国也有自己的问题,如房地产泡沫引发的争议和银行业问题等。但中国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提高了警惕。尽管外界一直在提醒中国有可能重蹈日本的覆辙,出现大规模的资产泡沫,但似乎中国尚未处在衰退的边缘。

中国也在利用危机改变着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不是一件易事,中国需要给予国内市场和其他因素更多的关注,如环境问题、技术更新和改善社会现状,这些都是它摆脱“世界工厂”地位不可缺少的条件。

    1. 外媒:“胡奥会”定调中美未来关系
    2. 外媒:美对华政策为何令中国百姓反感?
    3. 外媒:美国铁桶似包围中国
    4. 外媒:中法关系再度进入融洽期
    5. 外媒:解读中国成为超级大国三个关键“硬伤”
    6. 外媒关注中国教育的十个方面
    7. 外媒:深圳发展为中国复兴提供蓝图
    8. 外媒热议中美高层对话 “中美关系回归正常”
    9. 外媒关注中国哀悼活动:民众高呼“舟曲加油”
    10. 外媒关注中国南海军演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