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史 >> 行业经济史
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的产业富民: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 2021-05-27    作者:王国峰 邓祥征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11-24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产业富民是链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纽带,同时也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然而,当下产业富民面临着路径不明挑战,明晰产业富民路径成为乡村振兴发展急需。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分析全球典型国家产业富民路径和国际经验,分析人力资本提升型、生态效率提升型和组织效率提升型富民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我国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的路径。结果表明,国外的产业富民模式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人力资本提升型、以韩国为代表的生态效率提升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组织效率提升型对中国产业富民路径借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中国从1949—2019年乡村产业富民演变态势体现为缓慢变动、逐步完善、全面调整和产业融合四个阶段,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富民模式与路径存在明显差异,产业富民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开展探索。研究表明,乡村产业富民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同时,产业富民需要遵循从数据、知识库和节点提取,到关键制约因子识别,再到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步骤,诊断发展过程中的短板(脆弱性、弹性、阈值和拐点),为路径识别与评估提供科学判据。

  全文见附件

  1. 乡村振兴与发展中的产业富民_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_王国峰.pdf
  1. 王蕾:中国脱贫攻坚的路径选择及其重要内涵
  2. 新中国70年农业农村改革进程回顾、核心问题与未来展望
  3.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
  4. 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5. 毛泽东对新中国农垦事业的三大贡献
  6.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7. 吴超 贾楠: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
  8. 郑有贵:由脱贫向振兴转变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
  9. 外媒:中国“计划市场经济”模式挑战西方
  10. 我国兵役制度中军人权利义务关系模式的历史演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