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7期特别策划“面向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文章之一。
慈善,是人类社会互助互济最为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美国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提道:在原始社会末期,出于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而对贫困者施以援手的慈善事业就出现了。
国家立法、民间填补空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最先出现现代社会经济风险的国家。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建立了“国家济贫制度”。“济贫法”的核心内容是以教区为单位,对城市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
到了19世纪后半叶,为弥补国家济贫的不足,由牧师和宗教组织率先倡导,英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帮助失业者、贫困家庭、病人、孤儿、身心障碍者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后来,这些组织联合而成“慈善组织会社”,他们派出“友善访问员”访问贫困家庭,并对他们进行“社会诊断”和“社会治疗”。
1884年,在伦敦城内最贫困的教区之一——东伦敦怀特贾伯区,当地圣朱德教堂的牧师巴涅特及其夫人罗兰女士邀请了一些牛津、剑桥大学的大学生,建立了著名的汤恩比馆,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后来发展称为“睦邻运动”。
于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初期,就形成了一种发展模式:国家立法济贫,但其实介入和干预不足。于是,民间的慈善事业填补空白并因此而发达。这样的模式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然后又传到当时英国的殖民地,譬如美国、香港等地。
相对英国而言,美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较晚。1820年格里斯科姆建立的预防贫穷协会应该是一个比较早期的例子。他们也是通过访问贫困家庭,满足他们的诸如食品和居住等需要,并试图用宗教布道的方式治疗个人及家庭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困惑。
美国借鉴英国建立慈善组织协会的经验,1877年在纽约水牛城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之后,慈善组织协会在美国的其他城市迅速蔓延开来。1889年,美国的亚当斯女士学习英国的“汤恩比馆”,在美国芝加哥建立了“霍尔馆”,形成了由牧师和富裕的善心人士带领不计薪酬的志愿者为穷人提供社会服务的模式,也兴起了扎根社区的“睦邻运动”。
“欧陆”模式更重视福利制度建设
除“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外,还有“欧陆”模式。在1873年德国的俾斯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以后,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在欧洲流行。以往建立在个人行为基础上的慈善事业分化为两个“现代事物”:一是国家制度层面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社会服务层面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之所以“现代”,就是因为用“权利性”取代了“施舍性”、用“制度化”取代了“随意性”。
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的区别在于:前者建立在人类恻隐之心或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但总是表现为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施舍,“施”和“受”之间的关系终究是不平等的,所以慈善常常带有“恩赐性”和“非制度化”(“随意性”)的特点;建立在公民权利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履行的是国家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责任,强调助人自助、科学助人的社会工作,则以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将社会政策具体落实到一个个政策用户身上。所以,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都强调其“权利性”和“制度化”或“专业化、职业化”。
二战期间,为了鼓舞人心,英国在1942年发表了《贝弗里奇报告》,这个报告似乎抛弃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转而引入“欧陆”体制。二战以后,英国领头,欧洲国家纷纷建立福利国家,根据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机构被纳入了统一的国家制度框架之内。从此,“慈善”的名头在欧洲不甚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