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讴歌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鞭挞乱臣贼子,“使乱臣贼子者惧”。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更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部治国安邦的执政经典。翻开“二十四史”,充满了对于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治乱兴替得失的评点,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古代执政通论。
党史资政,尤为重要。运用党史和党的历史经验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人民群众,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为了总结中国革命几次从胜利到挫折的经验教训,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撰写《矛盾论》、《实践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汲取党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作为全党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借鉴。
延安整风时期的党史研究,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到各个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干部,从中共中央“负总责”张闻天到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亲历者,人人撰写总结党史经验教训的“学习笔记”,互相传阅,征求意见。在总结党史的会议上,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到有关的领导干部,人人发言,或者总结经验,或者汲取教训,或者展开批评,或者作自我批评。由此,锻炼、培养了整整一代党政军的领导骨干和中坚力量,奠定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坚实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党史资政,首先为彭德怀、陶铸、“六十一人案”等平反昭雪,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从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逐步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道路。
现在,随着领导干部大规模的新老交替,在职的省部级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几乎没有了,大批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和各种政治风浪的中青年干部,正在成为党和国家从基层到中央的各个领导岗位的中坚力量。进行党史资政,可以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的法宝,党的历史上的艰难与奋斗、曲折与辉煌、经验与教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从而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
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也可以从党史教育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光辉业绩,学习老一代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格风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