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争鸣
怎样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
发布时间: 2010-09-06    作者:辛 程    来源:《中华魂》 2010-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斯大林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背后的深层次的缘由来说,直接关系到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人想通过彻底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缘由,有的人是公开说出来了,有的则不肯说出来,但实质就是如此。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政治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只是提出了一些设想,初步进行了一些实践。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和实施的。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把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下来。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尽管苏联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了斯大林创立的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国家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创立的模式。我国解放初期,在缺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主要也是学习苏联的经验。1956年毛泽东指出,要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发端的。但他仍坚持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仍与斯大林创立的模式是一致的。所以,对斯大林以及他创立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不仅关系到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是非对错的判断,而且关系到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两次大规模的反斯大林浪潮 

  斯大林去世以后,在苏联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反斯大林浪潮。1956年,斯大林刚刚去世不久,赫鲁晓夫就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抛出了一个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诬蔑和攻击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苏、反共的浪潮,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波匈事件,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党1/3的党员退党。

  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在戈尔巴乔夫的带领下,再次出现大反斯大林的恶浪。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与社会上的所谓“民主派”相互勾结,把攻击斯大林作为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突破口。正是在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口号下,苏联和东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迅速遭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犹如雪崩一样一个接着一个被推翻。

  到了21世纪初,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恶果显现出来了: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下降,政局动荡不安,社会治安恶化。随着国力的衰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原来的超级大国沦落为被西方瞧不起的二等甚至三等国家。严酷的历史事实教育了广大人民:不能忘记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迷信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能听任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摆布。尊重历史、还历史以本来的真实面貌,逐渐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流呼声。俄罗斯教育部决定按照1945年原样再版发行斯大林亲自修改定稿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并指定作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用书,同时封杀某些肆意歪曲苏联历史的书籍,就是一个典型表现。

  然而如何对待斯大林问题,国际国内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评价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态度,完全否定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甚至认为否定得越彻底越好。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后一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占上风。在学术界,“斯大林”、“斯大林模式”成了一个贬义词,只要是斯大林说的话、做的事都是错的,无须论证。

    1. 毛泽东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贡献
    2. 人民选择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4. 毛泽东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5. 60年来西藏民主改革研究述评
    6.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7. 宋月红:修史资政育人护国
    8. 化悲痛为力量,加强抗美援朝斗争
    9. 论朝鲜战争的起源与中国参战
    10. 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两次探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