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创造性地凝练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它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循序渐进、全民共享”。具体地说,我国的城镇化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规划、项目审批、计划供地、空间管制等政策手段,并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同时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反促工业化,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我国的城镇化是全民共享成果的城镇化,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世界城镇化发展史上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总的来看,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成效显著:一是城镇化率大幅度提高,表现出“速度快”的特征;二是建制市数量大幅度增加,表现出“数量多”的特征;三是城市规模普遍扩大,表现为“规模大”;四是城镇体系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出“集群化”特征;五是城镇居民收入普遍提高,表现出“实惠多”的特征。
但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资源消耗强度高,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经济助推城镇化动力不足,城镇化的载体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多方面的不协调: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建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城市居民贫富两极分化,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难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致,在发展中国家带有普遍性;有的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是我国独有的。但更多的原因恐怕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叠加,增加了我们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
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客观公正地看待,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小题大做,退回到计划经济思维中寻找答案,或者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开出的药方,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借此否定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正确性。但也不要大题小做,无视存在的各种问题,任由各种问题爆发蔓延,最终会危及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为此,我们应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的大局,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容,丰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内涵:一是树立全面发展观。遵循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纠正唯GDP为本、唯财政收入为本的片面认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以及人的发展。二是强化协调机制构建。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贫富协调、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协调、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协调、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协调、城市建设与管理协调、城市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及生活空间协调等方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三是民生导向。将城镇化的终极目标调整为改善民生,建设民有、民治、民享型的城市社会。四是构建效能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厘清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边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强化政绩考核体系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打造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