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政策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 2011-10-14    作者:余茂辉    来源: 2011-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上述政策的实行迅速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使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1978~1984年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总产量从3亿吨上升到4亿多吨,棉花从217万吨增加到626万吨;油料从522万吨增加到1191万吨。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呈良性趋势。中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数量每年以双位数的速度增加。个人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率同名义收入增长率差距很小,这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三是农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吃、穿、住、用上了一个档次,即饮食结构改善、穿着消费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生活用品上档次,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项指标趋向合理,全国农民家庭生活恩格尔系数由0677下降为0568。这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生活解决了温饱,逐步向小康水平发展。四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一度呈缩小趋势。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7∶1下降到171∶1(以农村为1),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比例由293∶1下降为215∶1。

  二、农村政策巩固与完善

  伴随改革进程的深入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自1985年起农产品供求逐步趋于平衡,农业生产带给农民的利益空间开始相对减少,中国农业在经历了几年快速发展后几度陷入停滞徘徊期,新的矛盾日益凸现。鉴于此,党中央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农村政策,以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以及全国深入改革的需要。此间,中央农村政策巩固与完善主要表现在:

  第一,明确了必须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其中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基本政策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所有制政策。自党的十二大第一次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以来,个体经济始终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十四大报告的“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政策,到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农村所有制政策经历了从政策上升到制度的过程,将“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变为“将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判断了“其他经济成分”的合法地位。

  (2)土地政策。整个90年代,中央始终坚持并发展了现有土地政策。199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列入《宪法》范畴,成为国家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年11月,中央又发布了关于将到期后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决定,自此,全国开始了第二轮土地承包。1998年8月《土地管理法》修订通过,该法第一次使“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这一政策具有了法律保障。随后四年,每年都有关于稳定现有土地政策的文件下发,而2002年8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通过更是标志着土地政策向法律化转变的实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现阶段稳定土地政策的决心。

  第二,不断改进和完善具体政策。包括:

  (1)商品流通政策。80年代中期,农村市场进入计划与市场交互冲撞的过渡期,传统的以统购派购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体制弊端日益明显,它剥夺了农民的自主权,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严重阻碍着农村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广大农民热切渴望中央对这一旧体制进行改革。针对实际情况,1985年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取消绝大多数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自此,在农村实行了三十余年的统购派购制度基本终结。此后,国家继续逐步减少定购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相关文件都对此作了明确指示。与此同时,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也全面放开,由长期以来的国家统一定价转向市场定价,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健全市场体系,拓宽流通渠道,同时建立国家粮食保护收购价制度。中央关于流通体制和价格制度的改革,使长期受缚的农村商品经济活力得到了解放。

  (2)科技教育政策。早在1989年国务院就曾发布了有关文件,指出并强调了科技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入90年代,党中央开始更加重视科技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把科教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充分肯定了科技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其中“要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更是为农村推动科教兴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党中央制定了多项具体政策,从农村人才培养、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等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取得了显著效果。

  (3)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80年代中期,伴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原来被低效率掩盖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化为显性剩余人口;同时一部分农民经济能力增强,发展非农产业成为他们的迫切愿望。党中央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农村内部资源。1985年中央下发“一号文件”:“对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农民发展采矿和其他开发性事业”。这项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农民大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在发展政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从1985~1991年的7年间,乡镇企业以年均293%的高速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在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90年代,党中央仍把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个战略要点,总体上对乡镇企业采取鼓励、支持的政策。从1992年起,中央分别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1997年《乡镇企业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把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带入了依法经营管理的新阶段,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 建党以来农村政策回顾展在京举行
    2. 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研究的展开
    3. 农村改革如何突破“农业学大寨”模式
    4. 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历史考察(1949~1965)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6. 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7. 对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考察
    8. 党领导我国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10. 两个历史阶段视角下邓小平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