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30年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刘仓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30年,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30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30年。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和文化理论的发展,对研究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文化建设和文化理论的发展趋势、把握当今文化建设的规律、展望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纲领

  改革开放以后,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任务,深刻反思“文革”的经验和教训,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案。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234页。这在党的文献中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把它与物质文明建设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际上也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总体思路。

  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都是从“两个文明”的总体布局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案。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基本重申了叶剑英的论述。《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1983年4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中央代表团时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1980年2月,胡耀邦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论述了两个文明的辩证关系。《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含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二是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指导整个工作;要发扬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要批判和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368页。1982年4月,邓小平在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同上书,第403页。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说“中国话”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参与研究
    3. 我国主流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创新
    4.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
    5.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
    6.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规律性启示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一瞥——从《共产党宣言》重要语句的中文翻译说开去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开启
    9. 19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