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 2010-12-13    作者:文 华    来源:红旗文稿 2010-12-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思想理论界围绕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近期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两方面。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二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对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还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群众性和创新性。其群众性体现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来源于群众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三是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其创新性体现为两点:一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二是批判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推动世界格局变化、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从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中汲取新的营养,始终引领时代发展方向;二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修正错误的东西、剔除过时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形成新结论、补充新内容;三是在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检验,并把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突出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强调了发展程度的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基本认识、分析和判断,基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务和责任。这里的“化”强调了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透彻程度。

  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必须在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创新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使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大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的过程。人民群众只有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理论思潮中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转化为群众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

  有研究者认为,“大众”从质的方面看,就是要以人民自创的文化(包括当代中国主流文化)来化育人民的文化大众化;从量的方面看,即普及与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辐射范围宽广,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正确理解这种质与量的规定性,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语言和形式,从而切实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

    1. 刘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2.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演变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若干理念问题
    4. 储著武 边钰: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5.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6. 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7.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8.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说“中国话”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30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