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治史 >> 政治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一瞥——从《共产党宣言》重要语句的中文翻译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11-12-30    作者:杨金海    来源:《党的文献》 2011-12-30
  字体:(     ) 关闭窗口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用德文首次发表。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共产党宣言》也是影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命运的重要著作。从这部著作的一些重要术语和名句中文翻译的演变中,可以大致窥见它对中国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文字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是1899年2月开始传入中国的。1899年2月到4月,上海基督教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连载了一篇文章《大同学》,当时很有影响,它是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的。文章在中国的刊物中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安民新学”(即社会主义)及《共产党宣言》的一段文字。文章写道:“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里说马克思是英国人有误,因为马克思是德国人,只是长期生活在英国罢了。接着又写道:“马克思之言曰:‘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里援引的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一段话,现在的译文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同年出版的《大同学》一书的第八章,恩格斯的名字也被提及。书中写道:“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二曰恩格思(即恩格斯)。”此后,很多有识之士都片段翻译和介绍过《共产党宣言》。但是直到1920年8月,才正式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从1920年到现在,我国大陆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共有12个独立版本。其中,新中国成立前6个,分别为1920年8月版陈望道译本,1930年3月版华岗译本,1938年8月版成仿吾、徐冰译本(简称成徐译本),1943年版陈瘦石译本,1943年版博古译本和1948年版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译本(简称莫斯科译本)。新中国成立后6个,其中5个为中央编译局翻译,分别为1958年8月版译本(收入当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卷)、1964年9月版译本(收入1972年5月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一版)、1978年版译本(收入中共中央党校编《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并于1992年3月出单行本)、1995年6月版译本(收入当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2009年12月版译本(收入当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1978年11月还出版了成仿吾的新译校本。
  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重要术语和名句的中文翻译的演变。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中文名字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多种译法。1899年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思”。后来有的把马克思译作“马克司”、“马尔克斯”、“马陆科斯”、“马尔格士”、“麦喀氏”、“马儿克”、“马尔克”、“马克斯”等,把恩格斯译作“嫣及尔”、“恩格尔斯”、“音盖尔”、“英盖尔”、“昂格斯”等。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问世时,他们的中文名字还不固定,分别被译为“马格斯”和“安格尔斯”。1930年3月,华兴书局出版了署名潘鸿文(后来再版时又有署名“彭汉文”)的《马克斯主义的基础》一书,其中收入了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把他们分别译为“马克斯”、“恩格斯”。直到1938年延安时期,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第一次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标准照,此后固定下来。
  又如“社会主义”一词,在1899年译为“安民新学”。这是译者按照中国传统儒学对社会主义进行解读的结果。1903年2月15日,由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主办的杂志《译书汇编》第2卷第11号上,发表了革命派马君武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才形成了“社会主义”这个术语。
  再如“资产阶级”一词,在1899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这反映了译者对资产阶级的初浅认识。1920年和1930年,陈望道和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都译为“有产阶级”。到1938年成徐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这一译法体现了译者对资产阶级本质的认识。
  在《共产党宣言》早期的片段翻译和后来的完整译本中可以看到,一些重要表述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例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共产党宣言》首句、尾句分别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6个译本中,其表述均有所不同。陈望道译本首句是“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尾句是“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华岗译本首句是“有一个怪物正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尾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成徐译本首句是“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底巨影”。尾句是“一切国家底无产者,联合起来呵!”陈瘦石译本首句是“一个精灵正在欧洲作祟——共产主义的精灵”。尾句是“全世界工人联合起来!”博古译本首句是“一个幽灵在欧罗巴踯躅着——共产主义底幽灵”。尾句是“一切国度底无产者,联合起来呵!”莫斯科译本首句是“一个怪影在欧洲游荡着——共产主义底怪影”。尾句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译文,质量在逐步提高,但都有不足之处。相比之下,今天的译文更加准确、通达、雅致。另外,从这些译文也可以看出译者的立场。如陈瘦石不是共产党人,而且他译的这部书是在国民党统治下作为大学经济系教学参考书的附录,所以对共产主义用了“作祟”这一贬义词,对原文有一定曲解。
  又如,《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表述,在上述6个译本中也有所差别。陈望道译本是:“所以共产党的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废止私有财产。”华岗译本是:“所以共产党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综结,就是:废止私有财产。”成徐译本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归纳在这一句话内:废除私有财产。”陈瘦石译本是:“从这一意义上说,共产党的理论可用一句话概括:废除私产。”博古译本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表示自己的理论:消灭私有财产。”莫斯科译本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可见,关于“消灭私有制”这一重要语句的译法越来越准确。原来译为“废止私有财产”等,只看到了这一观点的表象,只有译为“消灭私有制”才能抓住实质,即从经济制度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同样,陈瘦石译为“废除私产”,也不准确,甚至有曲解,因为共产党人要废除的是私有财产制度,而不是简单废除包括私人生活资料在内的私产。
  《共产党宣言》这些重要术语和名句的中文翻译的演变,给我们诸多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中国化。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从欧洲语言通过翻译转化为中国语言,然后才有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运用、发展等诸多中国化步骤。所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忘记学习研究经典著作。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近百年来,中国人的语言,特别是思想理论术语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在形式上从文言文转变为白话文,而且在内容上从传统的陈旧思想转变为现代的进步思想,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智慧。
  第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深入到这一历史进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研究环节到出版、发行、教学等传播环节,从理论学习层面到实践运用层面等,进行考据性和论证性研究,才能更为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搏和文化内涵。
  第四,研究经典文本要坚持科学态度,不能搞教条主义,也不能搞实用主义。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译文不对,应当译为“扬弃私有制”,其目的在于为我们今天允许一定的私有经济成分存在寻找根据。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解读其观点。从翻译史上也可以看出,“消灭”与“废止”、“废除”是同义词,“消灭私有制”的译法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作者杨金海,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100032﹞

    1. 储著武 边钰:改革开放40年意识形态工作的历程与经验
    2.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3. 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4.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5.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最忠实最聪慧的学生
    6. 靳辉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
    8. 艾四林: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
    9. 壮族山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10. 钟瑛: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及其中国化新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