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邓小平又认为,国际形势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时间不打仗。”“因为我们有毛泽东同志的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和外交路线,可以搞好国际的反霸斗争。另一方面,苏联的全球战略部署还没有准备好。美国在东南亚失败后,全球战略目前是防守的,打世界大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7页。当然,邓小平对战争究竟能延缓多少时间的估计还是相当慎重的。1978年7月初,邓小平做出的判断是:我们有一个总的战略思想,仗可能五年打不起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6页。8月初,他又说:五年内仗肯定打不起来同上书,第351页。。这与“文革”时期突出强调战争的危险,认为世界大战迫在眉睫相比,有了明显变化。
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即使世界战争不可避免,中国也要抓紧目前的时间发展经济。此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周边正在起飞的国家相比,中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并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不久,8月23日,他就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说:某一个时期总有一个时期的纲,某一个部门总有某一个部门的纲。就当前来说,揭批“四人帮”的斗争是我们的纲,一定要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但总要有一个时间限制。同上书,第186~187页。11月,在筹备军委全会文件的过程中,邓小平又说:“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提以毛主席的三项指示为纲没有错。但不能光讲阶级斗争,还要讲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华楠:《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见《回忆军事家邓小平》,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21页。这说明,他一直在考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1978年开始,邓小平更多地强调要把全党全国的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月2日,他在出席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解放军代表团小组会议上说:目标就是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可见,在他心中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洞察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面临的机遇,充分肯定了出国访问的代表团关于要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改变不合时宜的方针政策,加快发展中国的一系列建议。他说:我们的发展停滞了十一二年,这个事实否认不了,落后的面貌也否认不了。认清这个落后是好事。还说: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都有利,为什么不干呢?国际条件有利,国内条件也有利,只要下决心干,就可以加快建设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这是最起码的标准,空头政治不行。同上书,第329~330页。在历史转折的关头,邓小平科学把握国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从国内建设的需要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及时指导全党全国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
二、国际形势更加动荡,但邓小平强调中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进入1979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外部条件更加有利。经济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关系中日益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积极寻求更多更好的国际合作,为国内建设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980年2月1日,中美交换照会,宣告1979年7月订立的《中美贸易协定》从即日起生效。4月,中国政府批准了美国在华第一个合资项目。此后,美国在华的投资迅猛增长。9月,薄一波率团访美,与美方签订了3个协定和1个条约,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同时,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也在美开幕。《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缔结后,双方的关系获得了更快的发展。1979年5月,日本决定向中国提供第一笔能源贷款42亿日元。12月大平正芳访华,两国领导人着重讨论了如何进行经济合作的问题,日方表示:从1979年到1983年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项目提供海外经济协力基金贷款3300亿日元,并从1980年4月起,向中国产品提供特惠关税待遇。1980年起,欧洲共同体给予中国普遍特惠制的待遇。中国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贸易有了显著增加,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有了新的可喜的开端。
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周边形势又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因素。越南于1978年12月武装侵略柬埔寨,扶植起了傀儡政权;同时,在中国边境地区的反华、侵略行动也进一步加剧。中国强烈谴责越南在苏联支持下的地区霸权主义,于1979年2、3月间向越南进行了自卫反击战。但是越南毫不改变其地区霸权主义政策,继续坚持侵柬反华,中越开始了长达约十年的边境军事冲突。12月27日,苏军入侵阿富汗,这是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也对中国构成了新的军事威胁。世界其他地区也出现了新的热点。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邓小平注意到了霸权主义扩张和新的热点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威胁。1979年7月7日,他在第五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说:国际形势比前一段更加动荡,战争的因素更加增长,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后还要更加动荡,战争的因素还会不断增长。现在公开议论战争的人多起来了,这不是无风起浪,战争的危险确确实实在增长。不要看美苏签订这样或那样的协定,实际上争夺加紧,扩军也在加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32页。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更加引起了国际形势的紧张。1980年1月6日,邓小平说:今天的世界更加紧张、更加动荡,特别是中东和海湾、东南亚以及南部非洲,已经成了举世瞩目、危机四伏的热点。最近,苏联悍然派兵大规模入侵阿富汗,粗暴地干涉其内政,严重地威胁着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苏联这一行动,是它为谋求世界霸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同上书,第589页。中国中止了中苏关于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3月6日,中方建议中止中越关于恢复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的谈判。为了反击和遏制苏联的扩张,中国继续坚持“一条线”战略,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苏联的全球扩张主义政策。
不过对国际形势要辩证地看待。国际形势虽更加动荡,战争爆发的因素在增长,但美苏均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不敢贸然发动世界战争。邓小平认为,经过世界和平力量的努力,战争还是可以迟缓的。1979年3月19日,他在一次会议上说:看来世界大战十年内打不起来,不必那么急。同上书,第494页。1980年4月15日,他会见世界银行行长时说:看来国际上还要经历一些风浪,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看远一点,采取有效措施,80年代的危险是可以渡过的。我们说争取二十年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这就需要共同努力,需要行动有力和有效。同上书,第621页。这些论述,表明他更加注重争取较长的和平时间。中国要注意不利因素,更要重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