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对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当代史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张俊国 张亚楠 敬富强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二,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当代史是传承爱国主义情感的需要。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理工科大学生报效国家新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中国当代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而爱国主义情感的由来,正是通过国民对本民族、本国家艰苦奋斗成就的认同体现出来的。我们经常说,要热爱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这就必须首先让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各个发展阶段的奋斗成就充分了解。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成就虽然与现在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与旧中国相比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52年,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历史的最好水平。接着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到1956年,以4年时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1952年为679亿元,1956年为1029亿元。4年间增长5134%,平均每年增长109%……这是奇迹般的成就。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加上分配制度的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1956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446元增加到610元,提高368%。城镇等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148元增加到1956年的197元,提高237%。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56年的78元,提高258%。在这个阶段,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根据经济史计量分析与国际比较专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的估算,中国GDP在世界GDP中占的比重,1950年为46%,1952年升至52%,1956年升至54%。按人均计算,1950年中国人均GDP为世界平均数的212%,1952年升至238%,1956年升至243%。”赵德馨:《辉煌的60年:新中国的经济成就》,《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现象正在逐步消灭,人民政府还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自此,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说,理工科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中国当代史了解这些,才能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第三,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当代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现在,我国物质文明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当代理工科大学生要想获得精神上的良好发展,主要还是靠内心深处对中国当代史学习的原动力。“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陈欣,徐放:《试析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科教文汇》2007年第6期。而中国当代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呈现是十分全面的。因此,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宏伟目标,就必然离不开对中国当代史整个发展过程的了解与把握。如在对中国当代史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通过学习新中国树立的诸如焦裕禄、雷锋、向秀丽等先进模范的优秀品质,不仅能够激发自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风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而且还能够对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全部力量方面提供思想动力。

  四、对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当代史的思考

  第一,高度重视,培养兴趣,转变思想偏见,汲取历史营养。我国高校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课程设置都以分科为主,力求使学生学完后都成为本学科专家。但这样一来各学科自成壁垒,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单一”。张万余,杜玉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这就导致学生知识构成不协调发展的现状。要改变这种不科学的状况,就需要理工科大学生高度重视中国当代史的学习,这样才能在中国当代史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此同时,还要明确学习的目标,上大学不只是混文凭、求资格。“学习方向的迷失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学习热情,上课心不在焉,看小说、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甚至逃课、上网、玩游戏、考试作弊、谈情说爱、沉迷玩乐、为攀比消费水平打工赚钱等”。陈欣,徐放:《试析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科教文汇》2007年第6期。当代大学生要杜绝这类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态度决定一切。对待中国当代史的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注重对中国当代史的学习,培养学习的兴趣,转变思想偏执,树立远大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中国当代史中汲取营养,接过革命前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全部力量的接力棒,努力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人,而不仅仅是个大学生。

    1. 王天桥:把学习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靠大学习增长新本领
    3. 刘子敏:用大学习拥抱新时代
    4.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贵在落实
    5. 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 推动企业迈向新征程
    6. 正确把握常态化与制度化的关系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7. 如何实现创新学习
    8. 打牢“学”之基 拓深“做”之力
    9. 依靠学习增强本领
    10. 学习黄大年做合格党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