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经过当代中国研究所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在学科定义、分期、主线及其与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关系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基本建立了该学科的体系框架。但鉴于中国当代史过去长期处于“有史无学”或“有学无科”的状态,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有些理论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认识,需要反复研讨以达统一;同时还需不断充实学科建设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本人才疏学浅,不揣冒昧,就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结合学习研究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名称问题
对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迄今的这段历史,以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冠之,学术界过去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将其笼统地归之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也有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简称国史),还有称之为当代中国史、中国当代史的。教育部1992的学科分类法将这段历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名称与中华民国史一起,同列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下级学科(三级学科)。但在其1997年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历史学门类只列出了一个一级学科的八个学科专业,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二级学科或专业位列其中。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历史学这个专业内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显然,在教育部的教学与研究系列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只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下级学科或者说是一个专业方向。
然而,至少在学术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从中国近现代史这个二级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应该说已基本没有不同意见。复旦大学在其博士生专业目录中撤销了中国近现代史下的该专业方向,另设置了一个当代中国史专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则在硕士、博士阶段都设置了当代中国史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史系则以“中国当代史”专业名称招生硕、博研究生。这就是说,一些具有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已经将新中国的历史研究作为一个单独的二级学科,以“当代中国史”或“中国当代史”的名称进行招生了。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还是中国当代史?当代中国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过去更多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这个名称(有时也用“中国当代史”),该所主办的会议有以“国史”称之的(如国史年会),也有以“当代中国史”称之的(如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其研究刊物则以《当代中国史研究》名之。可以说,过去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个名称在国内学术界相当普遍,而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这个概念因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当代中国》丛书而一度被广泛使用)、中国当代史这几个概念也没有清晰的区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仅认识到国史与中共党史、近现代史的区别,而且认识到国史与中国当代史或当代中国史也是有区别的。参见朱佳木:《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2007年3月30日《光明日报》;《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另见李良玉:《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特别是随着学科意识的增强,“中国当代史”这个名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本人也赞同用“中国当代史”作为学科名称。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