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执政生命线 >> 专家解读
王东明:奋力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发布时间: 2013-08-26    作者:王东明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8-23
  字体:(     ) 关闭窗口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川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5月,在芦山强烈地震抢险救援取得重大胜利、着手准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深入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考察指导抗震救灾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及党的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着眼全国大局、又紧扣四川实际,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我们明确了努力方向、增强了前行勇气、坚定了发展信心。四川省委迅即召开常委(扩大)会专题传达学习,并制定实施了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切实把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四川全省上下正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把党中央的深切关怀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实际成效。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动四川跨越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仍然是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决定性意义。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但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牢筑强大物质基础,才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真正把富民强国梦想变为现实。从四川来看,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作为西部大省,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人均水平靠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今年以来,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芦山强烈地震灾害、“7·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多重影响,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55亿元、增长10.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06.6亿元、增长16.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4%和12.1%,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确保经济增长及其它主要预期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为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根本途径的深刻论断,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根本”、一个“关键”,真正抓住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与要害,是不断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发展挑战的必由之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再平衡进入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面对更加严峻的资源困境、更加狭窄的生态空间、更加凸显的环境约束,过去那种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四川来看,目前正处于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过渡的发展阶段,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渡、迈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关键就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我们牢固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危机也是发展契机”的观念,坚持把科技支撑引领作为核心动力,把结构调整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着力重点,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围绕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发展壮大七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淘汰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努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坚持把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大力抓好央企入川、港澳企业四川行、民营企业入川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好项目,总投资额达到9000多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培育和形成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

  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永恒主题的执政理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深做细,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既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也为我们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提供了遵循。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始终坚持既要看总量、又要看人均,既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实施收入倍增、就业促进、社保提升等“十项民生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民生领域和特殊困难群体的投入。全年拟投入资金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上半年执行进度占资金安排总额的84.2%,涉及项目全面启动,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直接惠及数百万群众。同时,四川是内陆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全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750万人,特别是藏族聚居区、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6%以上。如果没有这些地方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针对这一特殊省情,今年以来我们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大力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加快推进彝家新寨、藏族聚居区新居、巴山新居等新村聚居点建设,帮助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从最需要关心的人群着眼,从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抓起,从办得到的事情入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抢救群众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强调要充分估计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害防治的艰巨性重要性,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我们推进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鼓舞了斗志,指明了方向。我们充分借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把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突出抓好城乡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五个重建”。目前,已全面完成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任务,切实做到了“五有”、“三防”,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呈现出人心安定、社会安宁、共建家园、齐奔小康的动人景象。在抗击“7·9”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省级领导班子成员及时赶赴灾区靠前指挥,把防汛减灾工作作为联系市(州)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工作督促指导。同时,省上组成21个工作组分赴各个市(州),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开展防汛减灾工作。从汶川到芦山,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陷阵,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战一线,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充分发挥了主心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推动灾区加快重建、科学重建,力争经过3年时间努力,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为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川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与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结合起来,使党员干部思想受触动、作风有转变、工作上水平。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就是必须紧扣中心工作、坚持统筹兼顾,做到活动与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四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始终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才能确保取得实效,做到“不虚”、“不空”、“不偏”。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认真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紧密联系四川实际,强调做到“五个结合”,要求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深化“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与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各项部署紧密结合,与推动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紧密结合,与解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与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切实把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成果。我们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强调自觉做到“五个带头”,要求省级领导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征求意见,带头对照检查,带头整改落实,带头加强联系指导。为进一步吃透基层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坚持省级领导联系市(州)和基层工作制度,每名领导联系指导1个市州、1个县、1个乡镇、1个村和1至2户贫困户;在第一批参加活动单位中深入开展党员干部联村帮户活动,帮扶地震、暴雨洪涝灾区的重灾村,既转作风接地气,又助重建解民难。全省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广大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中,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双胜利”。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 健康四川建设应把握好五个关系
    2.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以全面创新改革驱动四川转型发展
    3. 四川日报社论:为“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凝智聚力
    4. 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四川开放升级
    5. 四川:“向西向南”开放新格局渐显
    6. 经济新常态 四川新作为
    7. “两个跨越”:四川谋变图新的战略选择
    8. 四川经济发展的新战略
    9. 各部门针对四川雅安7.0级地震紧急启动应急响应
    10. 科学谋发展 同步建小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