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10月,又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大日子。60年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是“重头戏”。
把1978年与2007年的经济数据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中国占世界GDP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8%上升至6.0%,GDP总额在世界的排名已跃居第4位(2008年又上升到第3位)。人均GDP已经从300美元增长至2459美元,突破了所谓“2000美元大关”。 同时,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私营企业家、城市中间阶层以及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等新阶层。中国共产党也从过去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转变为拥有众多高学历者在内的政治组织,成为拥有权力、财力与知识的执政党。 另一方面,随着空前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变化,中国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不同阶层间的贫富差距加大,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受到了由美国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利益的多元化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胜者”与“败者”、掌权者与“弱势群体”间的紧张与对立等等。 30年间经济保持GDP年均增长率9.8%的高速增长,这绝不是一件寻常事。毫不夸张地说,这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奇迹。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中国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 神户大学的加藤弘之认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和投资依存型经济;二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与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地区差距扩大但社会却允许这种状况存在等。 加藤弘之的主张只是代表性观点之一。这些观点各有各的说服力。但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是在这30年间的“开放政策”,这一点无疑是成立的。 很多专家认为30年并不是一个完全具有连续性的过程,其间出现过明显的分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否会迫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新阶段?是否会出现发展战略的范式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