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
什么是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认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与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时期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这对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就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就在南方谈话前的几个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还在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了,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在阐释这一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时,做出了以下几点理论贡献:
第一,分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在南方谈话的指导下,中国走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中国终于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概括对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如何衡量我们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是否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对此问题作了多次论述。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标准则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这一标准的提出,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阐述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提出和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谈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一是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二是强调了建议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他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