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我党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经”的不寻常之路
发布时间: 2011-06-30    作者:韦建桦 李惠斌 王东    来源:北京日报 2011-06-30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20世纪初,译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字在理论上显得相当肤浅和片面

  问:中国书刊最早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是在什么时候?后来又是怎么逐渐从只言片语到单篇文章,再到成体系地翻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

  韦建桦:中国书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9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发表了资产阶级进化论者本杰明·颉德的《社会进化》一书前四章的中译文,题为《大同学》。文中首次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万国公报》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没有也不可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进行认真的介绍,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

  中国人最初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是在20世纪初。1902年9月,中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对马克思作了简要介绍,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之泰斗”。此后,梁启超在《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中国之社会主义》等文章中一再提到马克思的思想,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之鼻祖”。

  1905年8月,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同盟会成员积极介绍西欧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2、3号连续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署名蛰伸),第一次比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活动,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要点,并且提到了《资本论》。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一些无政府主义团体在宣传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同时,也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部分论著。他们出版的《天义报》陆续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一些译文。例如,该刊在1908年1月刊登了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撰写的序言,这是在中国发表的第一篇比较完整的恩格斯著作中译文。

  总之,在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及无政府主义团体等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在翻译和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虽然他们的译介文字在理论上显得相当肤浅和片面,在表述上也不够准确和畅达,但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确实是“空谷足音”。

  陈望道所译《共产党宣言》,是马恩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单行本

  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译成中文的影响较大的马恩著作是哪篇?

  韦建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迅速引起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烈向往。这个崭新时期的到来以五四运动为历史契机,以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介绍为重要开端。在那个时期,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李达、恽代英、邓中夏等杰出的革命先驱承担了这一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各种方式译介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在1920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译本。直到1920年8月,由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同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发行,经典著作编译史才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宣言》在中国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单行本。《宣言》像一道曙光投射到黑暗的中国大地,在革命队伍和进步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共产党宣言》这部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性文献在问世72年后,终于全文传播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建党初期为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出版事业奠定基础的突出代表人物是“二陈”与“三李”

    1. 张星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本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统一
    2. 王爱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与经验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演进、特征及其意义
    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调整、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探索
    5.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6. 论中国共产党的海防思想及战略
    7.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8. 新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
    9. 历史永远眷顾奋进者
    10.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