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高瞻远瞩,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改革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战略部署,既要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意义,更要十分重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面临的严峻挑战,做好长期攻坚的思想和政策准备。
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根源和主要特征
经济发展方式通常划分为粗放式与集约式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特征;后者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等手段来提高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消耗低、投入少、效益好、污染少特征。从各国实践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从粗放向集约转变的趋势。
历史地看,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存续具有必然性,它是由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决定的。工业化初期,我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资本和技术比较稀缺。在这种条件下快速推进工业化,只能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动员体制。事实证明,这种外延式发展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积累了加快经济发展所需的国民财富,奠定了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了高速增长。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弊端突显。概括起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一是重投资轻消费。粗放式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拉动,导致投资与消费长期失衡。新世纪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以上,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投资率超过40%,而消费率不断下降,目前约为48%。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结果是,一方面强化了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各地竞相争取大项目,表现出强烈的投资饥渴症;另一方面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难以提高,国内有效需求持续不足,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过剩的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扩大出口来消化,这又使整个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冲击。
二是重规模扩张轻结构优化。粗放式发展方式注重总量增长。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占比偏大,生产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包装,大部分生产过程采取自包方式,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制约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信息、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增加了企业非生产环节的经营成本,不利于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重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固化了经济的比较优势,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总体看,全社会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大中型企业研发活动不活跃、投入较少,长期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新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既代价高昂,又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在后危机时期新的国际分工中,将很难改变我国处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状况。
四是重经济核算轻环境核算。在粗放式发展方式下,为实现总量增长目标,往往压低能源资源价格,容易造成资源紧张和环境破坏。由于有关资源消耗的损害成本未纳入产品价格决定因素当中,这使得那些落后产能仍有生存空间。近年来,仍有不少地方盲目从国外引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只是赚取了低廉的代工费,而将能源耗竭和环境破坏等代价留在了当地。
|